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的原意中蕴涵化学变化的是(  )

A. 星火燎原 B. 水滴石穿 C. 积水成渊 D. 披荆斩棘

A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星火燎原包含着物质的燃烧,燃烧是剧烈发光、发热的化学变化,星火燎原属于化学变化,正确;B、水滴石穿是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积水成渊是将水聚集在一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检测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 要使氯酸钾受热分解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否则就不能发生反应

C.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

D.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 【解析】 试题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正确;B.氯酸钾受热可以分解出氧气,加入二氧化锰可以加快反应的进行,错误;C、液态空气中含有液态氧,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D.一个质子的质量与一个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一个电子的质量等于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质子与中子构成原子核,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正确。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石景山区2018届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文)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质量符合下图变化规律的是

A. 产生氧气的质量 B. 反应前后钾元素的质量

C. 高锰酸钾的质量 D.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 【解析】 A、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加热一段时间后才会生成氧气,而且氧气会逐渐增多且不会无限增多,不符合图中变化规律;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钾元素的质量不发生变化,符合图中变化规律;C、随着反应的进行,高锰酸钾的质量越来越少,不符合图中变化规律;D、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氧气的质量越来越大,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会越来越少,不符合图中变化规律;故选B。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1--2单元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同学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制取氧气时,发生试管炸裂现象,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有(  )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外壁有水;③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④忘了加催化剂;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⑥收集完氧气,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中撤出;⑦二氧化锰中混有可燃物.

A. 全部 B. ①②③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⑥

B 【解析】 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在加热之前没有预热,试管外壁有水珠,试管口没有略微向下倾斜,导致冷凝水倒流,在加热的时候没有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而是使用焰心进行加热,收集完氧气之后没有先将导管撤出,再熄灭酒精灯,或者二氧化锰中混有可燃物;而没有加入催化剂不会导致试管炸裂,该反应一般不需要加入催化剂。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1--2单元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2H2OO2↑+2H2↑

B. H2O+CO2═H2CO3

C. Zn+2HCl═ZnCl2+H2↑

D. BaCl2+2AgNO3═2AgCl↓+Ba(NO3)2

B 【解析】 A、2H2OO2↑+2H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B、H2O+CO2═H2CO3,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C、Zn+2HCl═ZnCl2+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D、BaCl2+2AgNO3═2AgCl↓+Ba(NO3)2,该反应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第三单元课题1《海洋化学资源》 练习 题型:单选题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 K B. Ca C. Mg D. Na

D 【解析】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盐是NaCl,故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故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第三单元课题2《海水“晒盐”》 练习 题型:填空题

根据下图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1) A、B、C三种物质有可能为气体的是_____________。

(2) t1℃时,将等质量的A和B分别加入盛有等质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其中一个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未溶解,则未溶解的固体是_____________。

(3) 要在不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前提下使t2℃时B的饱和溶液成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 现要配制t3℃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90g,需要A物质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

CA升温30g 【解析】 (1)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图示中只有C物质可能是气体; (2)由A、B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B的溶解温度大于A的溶解度,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t1℃时,将等质量的A和B分别加入盛有等质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其中一个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未溶解,则未溶解的固体是A. (3)由于B的溶解度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在不改变溶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3.3海水“制碱”练习 题型:单选题

下列购买的物质中不能作为氮肥使用的是( )

A. 硫酸铵[(NH4)2SO4] B. 氨水(NH3·H2O)

C. 硝酸(HNO3) D. 尿素[CO(NH2)2]

C 【解析】 能用作化肥的一般都是显中性、弱酸性或弱碱性的盐,对于强酸或强碱虽含有植物所需营养元素也不能用作化肥。硝酸中虽然含有氮元素,但因它是强酸且具有强烈腐蚀性而不能用作氮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分子和原子 题型:填空题

请从物质的组成、构成角度解释下列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_____;

(2)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_____;

(3)稀盐酸和稀硫酸均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_____.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溶液中都存在 H+. 【解析】 根据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等知识进行分析、考虑,得出正确的结论。 (1)金刚石和石墨都由是碳原子构成的。金刚石和石墨中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 (2)不同物质的具有不同性质,这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3)稀盐酸和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