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4.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
A.烧制陶瓷B.发明指南针C.使用火药D.冶炼钢铁

分析 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属于化学成就的,在变化过程中都有其他物质生成

解答 解:A、烧制陶瓷,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错误.
B、指南针的发明只涉及到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工艺,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正确.
C、使用火药,利用了硝石、硫、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气、硫酸钾等产物,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错误.
D、冶炼钢铁,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盐城是全国酸雨高发地区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得知酸雨是因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而导致,他们想对此进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
(1)做出假设: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2)设计方案:用紫色的石蕊试液浸泡,制成紫色纸花并晾干.先验证水能否使紫色纸花变色,再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干燥的紫色纸花试纸变色,最后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紫色纸花变红,实验装置和药品如图:

(3)查阅资料:你认为该实验小组需要掌握的资料内容中应包括(填序号)①②;
①二氧化硫易溶于水,②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③SO2不与浓硫酸应.
(4)实验:
①纸花(Ⅲ)在实验过程中始终未见变色,此现象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硫气体不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
②实验Ⅰ的作用是对照.
(5)结论:实验过程中只有Ⅳ纸花变红,说明原假设成立(填“成立”或“不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它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甘氨酸的化学式为 H2N-CH2-COOH.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甘氨酸分子中总共有10个原子;
(2)甘氨酸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4:5:14:32;
(3)甘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
(4)每克蛋白质完全氧化约放出18KJ的能量,成人每天摄取60g~70g的蛋白质,若有10%的蛋白质完全被氧化,则放出的能量约为108~126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镁合金的强度高、机械性能好.这些特性使金属镁成为制造汽车、飞机、火箭的重要材料,从而获得“国防金属”的美誉.海水提镁是国际上的主要趋势,工业流程图如下;
其步骤为:
I.将海边大量存在的贝壳(主要成分为CaCO3)煅烧成生石灰,并将生石灰制成石灰乳
Ⅱ.将石灰乳加入到海水反应池中,经过沉降、过滤得到Mg(OH)2沉淀
Ⅲ.在Mg(OH)2沉淀中加入盐酸中和得到MgCl2溶液,再经蒸发结晶得到MgCl2•6H2O
Ⅳ.将MgCl2•6H2O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得到无水MgCl2
V.电解熔融的无水MgCl2可得到Mg
(1)请根据上述步骤回答问题:
①写出步骤I、Ⅲ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I.贝壳煅烧成生石灰CaCO3$\frac{\underline{\;高温\;}}{\;}$CaO+CO2↑.
Ⅲ.Mg(OH)2沉淀中加入盐酸中和Mg(OH)2+2HCl=MgCl2+2H2O.
②步骤I~V中有分解反应的是(填写步骤序号):I、Ⅳ、V.
③上述海水提镁的流程中,采取了循环、回收利用的物质是:氯气. 该设计的优点是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解释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②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空气)接触.
【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拓展与迁移】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接近试管容积的$\frac{1}{5}$;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frac{1}{5}$.
你赞同的预测是甲(填“甲”或“乙”),理由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frac{1}{5}$,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能接近试管容积的$\frac{1}{5}$(或乙,装置漏气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向下列溶液中加入括号中的物质,能使溶液的PH明显减小的是(  )
A.氢氧化钡(硫酸钾)B.氢氧化钠(稀硫酸)C.稀硫酸(氯化钡)D.稀盐酸(碳酸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某化工厂的废碱液(主要成分为Na2CO3,还含有少量NaCl,其它杂质不计)和石灰乳为原料制备烧碱,并对所得的烧碱粗产品的成分进行分析和测定.
【粗产品制备】
(1)将废碱液加热蒸发浓缩,形成较浓的溶液,冷却后与石灰乳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滤液进行蒸发结晶,制得NaOH粗产品.
【粗产品成分分析】
(1)取适量粗产品溶于水,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NO32=BaCO3↓+2NaNO,该粗产品中一定不含有Ca(OH)2,理由是:Ca(OH)2和Na2CO3能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2)该小组同学通过对粗产品成分的实验分析,确定该粗产品中含有三种物质.
【粗产品含量测定】Na2CO3含量的测定:
(1)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取10.0g粗产品,进行实验.说明碱石灰是CaO与NaOH 的固体混合物.E装置中的饱和NaHCO3溶液是为了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发生的反应为:
NaHCO3 十HC1=NaCl十CO2↑十H2O.
(2)操作步骤:①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②打开弹簧夹C,在A处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③称量G的质量;④关闭弹簧夹C,慢慢滴加浓盐酸至过量,直至D中无气泡冒出;⑤打开弹簧夹C,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⑥再次称量G的质量,得前后两次质量差为0.48g.
(3)问题探究:F中的试剂应为浓硫酸,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H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G装置.若没有H装置,则测定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会偏大(填“偏大”、“偏小”、“不变”).事实上10.0g粗产品只能产生0.44g CO2.请你仔细分析上述实验,解释实验值0..48g比正确值0.44g偏大的原因(假设操作均正确)装置D中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与装置E中NaHCO3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4)数据计算:根据正确值0.44g可求得粗产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NaOH含量的测定:该小组同学又另取10.0g粗产品,逐滴加入20%的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的质量为36.5g.放出CO2 0.44g(不考虑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求原粗产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发光发热的一定是燃烧
B.燃烧一定有火焰
C.燃烧一定有化学变化
D.要使火熄灭,必须使可燃物隔绝空气,而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为探究CO2的性质,需要制取并收取干燥的CO2,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

(1)写出图1中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分液漏斗.
(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干燥作用,收集装置为B(填字母).
(4)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如图2所示实验,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根据该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