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在基础实验课上,教师将某班组同学分为A、B两大组,进行了CO2的制备(利用图1装置)、收集方法及有关CO2的性质实验的研究.

I.实验原理、步骤及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原理、操作及现象
(1)连接仪器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旋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若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锥形瓶内液面,且保持一段时间,则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合理均可)
旋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若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锥形瓶内液面,且保持一段时间,则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合理均可)
(3)加药品:先向250mL锥形瓶中加入颗粒大小差不多的石灰石10块,旋紧橡胶塞后再从长颈漏斗中加盐酸(1:2)25m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H2O+CO2↑+CaCl2
CaCO3+2HCl═H2O+CO2↑+CaCl2
(4)收集:A组用排水法,B组用向上排空气法,各收集两瓶(250mL)CO2,并记录收集满第一瓶的时间(从倒盐酸时开始计时).正放桌面上备用. A组观察到
集气瓶内液面下降至瓶口,且有气泡从瓶口冒出
集气瓶内液面下降至瓶口,且有气泡从瓶口冒出
现象时,表明气体已经收集满.B组的验满方法及现象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于瓶口,木条熄灭
将燃着的木条放于瓶口,木条熄灭
记录集满第一瓶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5)将收集到的两瓶气体分别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II.实验记录:收集满第一瓶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分工 A大组(排水法) B大组(向上排空气法)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集满气体时间 35″ 43″ 39″ 44″3 1′15″ 1′4″ 1′12″ 59″
III.实验分析:
(1)完成表格中的空白之处.
(2)分析实验记录的时间后发现:集满一瓶气体所用时间排水法比向上排空气法
(填“长”或“短”).
(3)A大组同学在进行第5步性质实验时,发现第一瓶气体倾倒入烧杯中,燃着蜡烛均未熄灭,而第二瓶气体倾倒入烧杯中,燃着的蜡烛均熄灭了,可能的原因:
A组第一瓶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从锥形瓶中排出的空气
A组第一瓶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从锥形瓶中排出的空气

Ⅳ.实验延伸:
老师将不同收集方法得到的第二瓶气体倒放入NaOH溶液中(NaOH溶液可以吸收CO2,反应原理是CO2+2NaOH=Na2CO3+H2O),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发现:集气瓶内液面均上升,上升高度:排水法明显高于向上排空气法可能的原因是:
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或纯度较高
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或纯度较高

V.实验结论:CO2能用排水法收集理由是:
排水法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所用时间短,现象明显或操作方便;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或纯度较高
排水法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所用时间短,现象明显或操作方便;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或纯度较高
分析:Ⅰ、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答;
Ⅲ、对比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所用时间可知:排水法收集满一瓶气体所用时间排水法比向上排空气法;并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分析回答;
Ⅳ、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原理及实验现象分析回答;
Ⅴ、依据实验分析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理由.
解答:解:Ⅰ、(2)利用图1制取二氧化碳,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旋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若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锥形瓶内液面,且保持一段时间,则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3)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CaCO3+2HCl═H2O+CO2↑+CaCl2;ⅢⅣⅤ
(4)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观察到集气瓶内液面下降至瓶口,且有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收集满了;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将燃着的木条放于瓶口,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了;
(5)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将收集到的两瓶气体分别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将会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Ⅲ、(2)分析实验记录的时间后发现:集满一瓶气体所用时间排水法比向上排空气法短;
(3)A大组同学在进行第5步性质实验时,发现第一瓶气体倾倒入烧杯中,燃着蜡烛均未熄灭,而第二瓶气体倾倒入烧杯中,燃着的蜡烛均熄灭了,可能一有气泡就收集,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从锥形瓶中排出的空气;
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试管内压强减小,水面上升,排水法明显高于向上排空气法可能是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或纯度较高;
Ⅴ、根据上述实验,CO2能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排水法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所用时间短,现象明显或操作方便,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或纯度较高;
故答案为:Ⅰ、(2)旋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若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锥形瓶内液面,且保持一段时间,则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合理均可);
(3)CaCO3+2HCl═H2O+CO2↑+CaCl2;
(4)集气瓶内液面下降至瓶口,且有气泡从瓶口冒出;将燃着的木条放于瓶口,木条熄灭;
(5)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Ⅲ、(2)短;
(3)A组第一瓶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从锥形瓶中排出的空气;
Ⅳ、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或纯度较高;
Ⅴ、排水法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所用时间短,现象明显或操作方便;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或纯度较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及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和收集等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要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积累,才能灵活应用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化学课上教师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对一包干燥的白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碳酸钙、碳酸钠、氢氧化钠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白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①只有碳酸钙;②只有碳酸钠;③只有氢氧化钠;④是碳酸钠、碳酸钙的混合物;⑤是碳酸钙、氢氧化钠的混合物;⑥是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1)甲同学取适量白色粉末装入试管中,然后加入足量的水,振荡.结果白色粉末全部溶解,从而排除猜想中的
①④⑤
①④⑤
(填猜想中的序号),理由是
碳酸钙不溶于水
碳酸钙不溶于水

(2)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同学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后再滴加2~3滴酚酞试液,振荡后观察,溶液变成红色.乙同学认为只有猜想③正确,可是丙同学却不是这样认为,他的理由是
Na2CO3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
Na2CO3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

(3)丁同学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在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结果有气泡产生,于是丁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③,试写出产生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交流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猜想②正确,有的同学认为自已的猜想⑥正确,各执一词.于是小明同学想出一种方法:
在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先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然后再滴入酚酞,根据先看到浑浊,后看到溶液变红的现象,从而得出猜想⑥是正确的
在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先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然后再滴入酚酞,根据先看到浑浊,后看到溶液变红的现象,从而得出猜想⑥是正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在基础实验课上,教师将某班组同学分为A、B两大组,进行了CO2的制备(利用图1装置)、收集方法及有关CO2的性质实验的研究.

I.实验原理、步骤及现象:
实验步骤实验原理、操作及现象
(1)连接仪器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
(3)加药品:先向250mL锥形瓶中加入颗粒大小差不多的石灰石10块,旋紧橡胶塞后再从长颈漏斗中加盐酸(1:2)25m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收集:A组用排水法,B组用向上排空气法,各收集两瓶(250mL)CO2,并记录收集满第一瓶的时间(从倒盐酸时开始计时).正放桌面上备用.A组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表明气体已经收集满.B组的验满方法及现象是______记录集满第一瓶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5)将收集到的两瓶气体分别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______
II.实验记录:收集满第一瓶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分工A大组(排水法)B大组(向上排空气法)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集满气体时间35″43″39″44″31′15″1′4″1′12″59″
III.实验分析:
(1)完成表格中的空白之处.
(2)分析实验记录的时间后发现:集满一瓶气体所用时间排水法比向上排空气法______(填“长”或“短”).
(3)A大组同学在进行第5步性质实验时,发现第一瓶气体倾倒入烧杯中,燃着蜡烛均未熄灭,而第二瓶气体倾倒入烧杯中,燃着的蜡烛均熄灭了,可能的原因:______.
Ⅳ.实验延伸:
老师将不同收集方法得到的第二瓶气体倒放入NaOH溶液中(NaOH溶液可以吸收CO2,反应原理是CO2+2NaOH=Na2CO3+H2O),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发现:集气瓶内液面均上升,上升高度:排水法明显高于向上排空气法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V.实验结论:CO2能用排水法收集理由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四十七中九年级(下)月考化学试卷(3月份)(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化学课上教师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对一包干燥的白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碳酸钙、碳酸钠、氢氧化钠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白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①只有碳酸钙;②只有碳酸钠;③只有氢氧化钠;④是碳酸钠、碳酸钙的混合物;⑤是碳酸钙、氢氧化钠的混合物;⑥是______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1)甲同学取适量白色粉末装入试管中,然后加入足量的水,振荡.结果白色粉末全部溶解,从而排除猜想中的______(填猜想中的序号),理由是______.
(2)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同学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后再滴加2~3滴酚酞试液,振荡后观察,溶液变成红色.乙同学认为只有猜想③正确,可是丙同学却不是这样认为,他的理由是______.
(3)丁同学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在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结果有气泡产生,于是丁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③,试写出产生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交流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猜想②正确,有的同学认为自已的猜想⑥正确,各执一词.于是小明同学想出一种方法: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在基础实验课上,教师将某班组同学分为A、B两大组,进行了CO2的制备(利用图1装置)、收集方法及有关CO2的性质实验的研究.

I.实验原理、步骤及现象:
实验步骤实验原理、操作及现象
(1)连接仪器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
(3)加药品:先向250mL锥形瓶中加入颗粒大小差不多的石灰石10块,旋紧橡胶塞后再从长颈漏斗中加盐酸(1:2)25m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收集:A组用排水法,B组用向上排空气法,各收集两瓶(250mL)CO2,并记录收集满第一瓶的时间(从倒盐酸时开始计时).正放桌面上备用.A组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表明气体已经收集满.B组的验满方法及现象是______记录集满第一瓶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5)将收集到的两瓶气体分别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______
II.实验记录:收集满第一瓶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分工A大组(排水法)B大组(向上排空气法)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集满气体时间35″43″39″44″31′15″1′4″1′12″59″
III.实验分析:
(1)完成表格中的空白之处.
(2)分析实验记录的时间后发现:集满一瓶气体所用时间排水法比向上排空气法______(填“长”或“短”).
(3)A大组同学在进行第5步性质实验时,发现第一瓶气体倾倒入烧杯中,燃着蜡烛均未熄灭,而第二瓶气体倾倒入烧杯中,燃着的蜡烛均熄灭了,可能的原因:______.
Ⅳ.实验延伸:
老师将不同收集方法得到的第二瓶气体倒放入NaOH溶液中(NaOH溶液可以吸收CO2,反应原理是CO2+2NaOH=Na2CO3+H2O),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发现:集气瓶内液面均上升,上升高度:排水法明显高于向上排空气法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V.实验结论:CO2能用排水法收集理由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