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里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因此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也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从而变质.为了检验其是否变质,可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然后加入一种酸如稀盐酸,若变质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的现象.

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后生成的杂质是碳酸钠,因此检验是否变质即检验是否存在碳酸根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里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因此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也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为了检验其是否变质,即检验是否存在碳酸根离子,可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然后加入一种酸如稀盐酸,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若变质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的现象.
故答案为:水分;潮解;二氧化碳;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氢氧化钠的性质和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掌握氢氧化钠的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硫原子与氧原子的化学性质很相似,在某些化合物中,硫原子可以代替氧原子.已知CO2通入CaO的水溶液会发生的反应是CO2+CaO=CaCO3,请写出CS2与Na2S的水溶液混合振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S2+Na2S=Na2CS3.在Na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某高速公路发生一起严重追尾事故,造成槽罐车内的12吨多浓盐酸泄漏,泄漏处白雾弥漫,环境监察部门组织大批人员对泄漏的盐酸进行拦截,紧急调运大量碱性的白色粉末进行中和稀释,最后盐酸被拦截在限定区域,使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泄漏,形成白雾弥漫,这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2)调运大量碱性的白色粉末进行稀释,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从可行、经济、环保等综合因素考虑,白色粉末可能是什么?(并说出理由)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价格较低,属于碱,能够中和稀盐酸.
(3)环保检测人员对处理过的废液进行检测.取少量废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结果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则下面推断合理的是C.
A.溶液一定呈酸性          B.白色粉末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白色粉末一定没有残留    D.盐酸一定没有残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A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已知A和B能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四种物质的粒子示意图如下,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化学式) ①H2O、CO2,从微观角度解释,属于氧化物的原因是②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分子有两种原子构成、其中一种是氧原子故属于氧化物.
(2)上述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填化学式)C2H5OH.
(3)C分子与D分子的相同点有分子中都含有3个原子,且都有氧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0.(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的CO2气体,沉淀质量的变化符合下图中(  )
(2)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CO2气体,沉淀质量的变化符合下图中(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某学习小组探究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并作了延伸探究.
探究一: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完成实验报告.
方案(1)(2)(3)
实验操作
现象
溶液变为蓝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色褪为无色
结论或解释氢氧化钙溶液能使石蕊等酸碱指示剂变色氢氧化钙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SO2+Ca(OH)2═CaSO3↓+H2O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乙同学从反应情况分析,溶液中除含少量酚酞外,溶质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CaCl2;②CaCl2和HCl;③CaCl2和Ca(OH)2
【分析讨论】丙同学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猜想③肯定不合理,其理由是稀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红色褪为无色,说明溶液为中性或酸性,不可能有氢氧化钙
探究二:
丁同学为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猜想,设计实验如下:将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倒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碳酸钠溶液至过量,边滴边振荡.实验后得出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碳酸钠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写出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滴加碳酸钠溶液,开始先产生气泡,随后才产生沉淀,溶液最终变红色..
溶液最终变红色乙同学的猜想中,②(填序号)合理.
学习小组结合图象,分析了丁同学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溶液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填序号)

A.溶液质量逐渐增大        
B.氯化钠质量逐渐增大,V2后不变
C.氯化钙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D.溶液的pH一直在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2009年2月12日,我外交部就法国某公司拍卖我国两件重要文物兔首和鼠首(见图1),发表严正声明:中国对其拥有不可置疑的所有权.目前我国正在积极追讨这两件文物.兔首和鼠首均为青铜器(铜、锡合金),表面呈绿色,这是铜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生成了铜锈(铜锈俗称铜绿).为了弄清铜绿的组成和铜生成铜绿的条件,某化学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铜绿的组成
【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知道:铜绿受热易分解.
【设计与实验】
(1)小芳从其它铜器上取下适量的干燥铜绿,按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口内有水珠出现,说明了铜绿中含有氢、氧元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铜绿中含有碳、氧(C、O)元素.
(2)小芳取下少量试管内反应后的剩余物,放入另一支试管中,滴人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溶液变蓝色,说明铜绿中含有铜或Cu元素.
【实验结论】铜绿是由铜、氢、氧和碳元素组成的.
2.探究铜生成铜绿的条件
【查阅资料】铜绿的化学式是Cu2(OH)2CO3,它受热会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铜绿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frac{\underline{\;\;△\;\;}}{\;}$2CuO+H2O+CO2↑.
【猜想与假设】据铜绿的组成和查阅的资料判断,铜绿可能是铜与氧气及水、二氧化碳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设计与实验】借鉴课本“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小梁设计了“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如图3所示(所用铜片洁净、光亮,试管内的“”为铜片):
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D试管中铜片最先生锈(填试管字母编号).
【评价与改进】小区认为小梁设计的实验还不够完善,要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补充一个实验.你认为要补充的一个实验是(用图表示亦可)
【拓展与应用】
小明发现从不同地点收集到的两个铜器(一个是纯铜做的,一个是青铜做的)中,纯铜器的铜绿比青铜器的少,他据此分析认为青铜比纯铜易锈蚀.小明的分析是否全面?请你说明理由不全面;因为不同地点空气成分的含量不同,无法比较.(或条件不同,无法比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组装置来制取氧气并进行检验,发现甲装置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而乙却能复燃,其原因是改用乙装置后除去了水蒸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能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以“曾青得铁化为铜”记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Fe═Cu+FeSO4.小张同学对此很感兴趣,他利用硫酸铜进行趣味实验,将浸泡了蓝色硫酸铜溶液的滤纸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到滤纸颜色变白,由湿变干后燃烧.在燃烧后的灰烬中出现红色固体.他很好奇,进行了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产生的?
【查阅资料】
(1)温度达200℃时,CuSO4开始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此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
(2)温度超过1000℃,CuO才分解生成氧化亚铜(Cu2O),Cu2O呈红色.
【作出猜想】红色固体①可能是Cu;②也可能是Cu2O;③还可能是Cu、Cu2O.
【实验探究】
(1)取红色固体观赏,呈亮红色;
(2)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固体不溶解,溶液仍为无色.
【分析推理】
(1)请教老师后得知,如有Cu2O存在,加入稀硫酸会发生如下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同学们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确定亮红色固体为铜.
(2)滤纸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经分析,产生红色固体的原因可能是滤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与分解产生的CuO发生反应,生成亮红色固体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CuO$\frac{\underline{\;高温\;}}{\;}$2Cu+CO2↑,这说明滤纸燃烧时的温度低于1000℃.      
【交流讨论】
(1)将浸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点燃,刚开始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此实验中,CuSO4受热分解生成CuO和SO3(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