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下列物质中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但反应若不加指示剂则无明显现象的是(  )
A.氯化铜溶液B.碳酸钠溶液C.稀盐酸D.氯化钙溶液

分析 A、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会生成蓝色的沉淀,
B、碳酸根离子会与钙离子生成白色沉淀,
C、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水,
D、氢氧化钙与氯化钙不反应.

解答 解:A、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故A错误,
B、碳酸根离子会和钙离子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混合后溶液中出现浑浊,故B错误,
C、盐酸和氢氧化钙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了水,而没现象,需要借助指示剂,故C正确,
D、氯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混合后,生成物不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即不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结合所给物质分析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用数字与化学符号表示表示:
2个水分子2H2O,3个汞原子3Hg;蒸馏水不能用来养鱼,是因为蒸馏水中没有O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3个氯离子3Cl-地壳中前四种元素是O、Si、Al、Fe;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酱油中含有水、氯化钠、谷氨酸钠、苯甲酸钠等物质,由此判断酱油属于(  )
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D.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小明、小华和小林三位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并对它们的有关性质进行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用KMnO4固体制取O2,应选用上图中的B装置(填编号),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当O2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是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2)小华同学用浓HCl与大理石在C装置中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是a(填序号).
a.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试液变红
b.产生的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使石蕊试液变红
c.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如图所示装置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a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该装置不能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之所以可以采用此装置,是利用了氧气物理性质(物理/化学)中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久置的生石灰中可能会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假设久置的生石灰中不再含有其他成分).为了探究久置的生石灰的成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小组某同学取一药匙久置的生石灰样品,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发现烧杯里有固体不溶物,因此认为样品中一定有碳酸钙,大家一致认为他的结论不对,理由是氢氧化钙为溶于水,可能是氢氧化钙.
[设计实验]取0.94g久置的生石灰样品放入烧杯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讨论与分析]
(1)生石灰可以作干燥剂的原因是CaO+H2O=Ca(OH)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向0.2g滤渣A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久置的生石灰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3)①中反应过程中的实验现象是液先变红色,然后逐渐变成无色.
(4)向混合物C中不断慢慢加入碳酸钠溶液,过程中一出现白色沉淀现象,即表示碳酸钠溶液已过量.将混合物D过滤,得到1g滤渣E和滤液F.滤液F的溶质中含有Na2CO3、NaCl.
[解释与结论]
(5)依据实验现象和测得的数据判断,0.94g久置的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Ca(OH)2、Ca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20g,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冷却,得到水18g,则参加反应的气体质量为(  )
A.H22 g  O2 16gB.H2 2g O2 18gC.H2 5g O2 15gD.H2 4g  O2 1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有一种神奇的蜡烛,点着后怎么吹也不灭,而且它看上去和普通的蜡烛一模一样,那么到底是什么玄机能让蜡烛持续燃烧呢?
【查阅资料】普通蜡烛由石蜡和蜡烛芯制成,而吹不灭的蜡烛是在蜡烛芯上包裹一层打火石的粉末,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只有150℃,当蜡烛燃烧时,金属并不燃烧;但当蜡烛吹灭后,未冷却的金属接触到氧气就发生燃烧,从而使蜡烛复燃.
【猜想与实验】老师告诉同学们,蜡烛芯内打火石中的某种金属可能是镁、铁或铜中的一种,为确定该金属的成分,大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你完成下列有关问题(注:不考虑打火石中稀土元素对探究金属性质的影响).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切开蜡烛,取出打火石,用砂纸打磨打火石呈银白色该金属一定不是
取少量打磨后的打火石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金属表面有气泡产生

溶液为无色
该金属一定不是铁,而是镁
【反思交流】
(1)步骤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
(2)这种蜡烛燃烧时,蜡烛芯里的金属为什么不燃烧?蜡烛烛芯被石蜡蒸汽包围着,缺少氧气,里面的金属难以燃烧.
(3)这种“吹不灭”的蜡烛实际上也可以熄灭,你采用的方法是隔绝氧气或剪除灯芯或用湿抹布盖灭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根据如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B.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C.符号“Mg”可以表示金属镁、一个镁分子、镁元素
D.镁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图A中X=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