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活动.
(1)B装置中仪器Ⅰ的名称: .
(2)用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编号),若用装置E来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端进入(填a或b).
(3)小明在B中加入试剂 (填名称)和稀盐酸,与F装置组合进行实验,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进行该实验的目的是 .为节约资源,小明需要控制B中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他可从如图2装置中选择 装置代替B装置.(填编号)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认识常见仪器的名称;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来确定制取装置,由于E装置内装满水,从b管进入,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在氧气压力的不断增大下,集气瓶中的水会被压出,当水被排净时,集气瓶内就充满氧气去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在高温下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用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并将尾气点燃,结合装置特点来分析.
【解答】解:(1)仪器Ⅰ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2)此方法属于固体加热制取氧气,故选装置A来制取;由于E装置内装满水,如果氧气从a管进入集气瓶,由于氧气的密度远小于水的密度,进入集气瓶内的氧气会从b管中导出;而从b管进入,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在氧气压力的不断增大下,集气瓶中的水会被压出,当水被排净时,集气瓶内就充满氧气.故填:A;b;
(3)小明在B中加入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小明进行该实验的目的是 制取CO2并验证CO2与C反应的产物.①可以通过关闭活塞,试管内气压变大,固体与液体分离来控制反应;②可以通过将盛有固体药品的球形装置放入或取出的方法来控制反应;⑤可以通过是否将固体与液体混合的方法来控制反应是否进行;故填:大理石(或石灰石);CaCO3+2HCl=CaCl2+CO2↑+H2O;C+CO22CO;制取CO2并验证CO2与C反应的产物;①、②、⑤.
【点评】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取决于水溶性和气体的密度;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注意事项,是考试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明在做过滤操作时,在老师给他的仪器中,他认为还缺少一种,其中老师给的仪器主要有:漏斗、烧杯、滤纸、铁架台(带铁圈),那么他认为缺少的仪器是( )
A.小烧杯 B.长颈漏斗 C.药匙 D.玻璃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白色固体可能是煅烧碳酸钙后的剩余物,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高温煅烧碳酸钙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分离B中难溶物的操作Ⅰ是 ;
③操作Ⅱ的目的是 ,D中白色固体可能是 ;
④为达到实验目的,还应进行的操作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请按要求填空.
(1)作干电池电极的非金属单质是 (填名称).
(2)因具可燃性常作气体燃料的氧化物是 (填化学式).
(3)某食品干燥剂的成分是生石灰,其干燥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CO2是优良灭火剂,CO2能灭火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操作中选择的仪器,不正确的是( )
A.取用大块固体药品﹣﹣药匙
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C.称量固体药品﹣﹣天平
D.将少量试剂混合进行反应﹣﹣试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
(1)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的红磷点燃后放入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待反应停止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大约达到集气瓶容积的 为止;
(3)燃烧匙内要盛放过量的红磷的原因: .
(4)写出发生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磷 .
(5)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结论外,还可以推出氮气 (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对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构成分子,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C.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D.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