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结合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长颈漏斗;
(2)实验室选用D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
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为了从反应后的剩余物中回收二氧化锰,实验操作为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3)实验室制取氢气时,选用B装置为发生装置的优点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选择的收集装置是F(或G)(填序号).
(4)某同学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C处,木条熄灭则满;
若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打开如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后,水不能滴下,该同学认为整套装置不漏气,你认为他的判断不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实验室为了除去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下列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丙装置(填序号),左边试剂瓶中盛放的试剂是图2中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分析 (1)据常用仪器回答;
(2)D装置属于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无棉花,说明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所以可用过滤的方法回收二氧化锰;
(3)据B装置特点分析其优越性,并据氢气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
(4)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进行判断;打开如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后,水不能滴下,该同学认为整套装置不漏气,他的判断不正确,因为分液漏斗上有盖,因此水不能滴下;实验室为了除去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下列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丙装置,左边试剂瓶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解答 解:(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     
(2)B装置属于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无棉花,说明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方程式是: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其中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所以可用过滤的方法回收二氧化锰,步骤为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3)实验室制取氢气时,选用B装置为发生装置的优点是:可通过止水夹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4)某同学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从长管进气,导管排气,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C处,木条熄灭则满;若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打开如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后,水不能滴下,该同学认为整套装置不漏气,他的判断不正确,因为分液漏斗上有盖,因此水不能滴下,无法据此现象判断是否漏气;实验室为了除去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下列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丙装置,左边试剂瓶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与氯化氢气体反应,而不与二氧化碳反应;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2)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催化剂;过滤;
(3)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F(或G);
(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C处,木条熄灭则满;不正确;丙;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验满和除杂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1.烧碱有部分变质,测定烧碱的纯度(假设样品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这两种成分,且碳酸钠是变质产生的),做了如下实验:取烧碱样品20g,分四次加入到36.5g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1234
每次加入样品的质量/g5555
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g40.444.3m54.3
生成CO2质量/g1.11.100
请根据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表格数据显示,盐酸在第次反应中耗尽;
(2)表格中m的数值为.
(3)请计算烧碱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神七”太空舱利用NiFe2O4做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Fe的化合价为+3价,则Ni的化合价为(  )
A.+1B.+2C.+3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1)在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能通过降温使其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c.
(2)t1℃时,用托盘天平称取15g a物质于一个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75mL水加入烧杯中充分搅拌溶解即刚好得a的饱和溶液.
①若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填“饱和”、“不饱和”);
②若称取a物质时a与砝码位置放反了(10g以下用游码),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25%.
(3)将t1℃时a、b、c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C.    
A.a>b>c      B.c>a=b      C.b>a>c          D.a=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不少同学都被蚊虫叮咬过,感觉又痛又痒.同学们从化学课上知道: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释放出蚁酸刺激皮肤,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一】探究蚁酸的酸性.
(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2)将锌粒放入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氢气(填名称).
【实验探究二】探究蚁酸分解的两种产物.
(1)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氢、氧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2)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①:该气体是CO2    猜想②:该气体是一氧化碳.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图装置(铁架台已略去),观察现象.

Ⅰ.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①不成立(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Ⅱ.装置B中的现象是黑色固体变为红色,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讨论交流】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的缺陷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拓展延伸】
(1)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BD(选填字母).
A.牙膏B.食醋C.肥皂水D.烧碱E.苏打水
(2)向某溶液中加入蚁酸有气泡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可能是Na2CO3(只写一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在反应H2+O2$\stackrel{点燃}{→}$H2O中,被破坏的粒子是氢分子、氧分子,它们被破坏成的最小的粒子是氢原子、氧原子,它们中每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共同构成一个水分子.在此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氢原子、氧原子,保持氢气和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别是氢分子和水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工业中利用活性炭脱色以制白糖
B.CO2 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干花变红
C.在一定条件下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发生了化学变化
D.CO具有还原性,CO2具有氧化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I: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NaOH和Na2CO3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及解释
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钙溶液.实验过程中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
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l2+Na2CO3=BaCO3↓+2NaCl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你该如何做?继续步骤一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3)小华同学对实验(1)的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4)小明又提出了一个定量实验方案:通过测定产生沉淀的质量来证明猜想II或III成立.实验如下:准确称取mg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ng,若猜想III成立,则m与n的关系式为(用含m和n的等式或不等式表示)m=$\frac{106n}{197}$.
(5)你还有其它定量实验方法来证明猜想II或猜想III成立吗?写出方案即可.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总量氯化钡溶液.实验过程中产生白色沉淀,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人类对化学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
C.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D.化学在劳动人民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的斗争中不断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