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现有一瓶无瓶盖的NaOH溶液.为确定其是否变质,同学们开始了以下探究.
【猜想假设】猜想一:没有变质,为NaOH溶液;猜想二:全部变质,为Na2CO3溶液.
猜想三:该溶液部分变质,为NaOH、Na2CO3溶液.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CaCl2溶液呈中性.
【设计方案】请你完善下表几组同学探讨的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可能出现的现象与结论同学评价
第1组溶液变红,则猜想一成立.第2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不正确,理由
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第2组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是:Na2CO3+CaCl2═2NaCl+CaCO3↓,
则猜想一不成立.
第3组同学认为:此方
案还不能确定猜想二还是猜想三成立.
第3组滤液变红,则猜想三成立.第1组同学认为:不需过滤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更简单的操作方法是:第2组实验结束后,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探究实验】综合各小组的方案后,动手实验.
【结论与反思】NaOH溶液易与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
【拓展延伸】同学们设计了如图两套装置进行实验:用胶头滴管吸取某种液体,锥形瓶中充入一种气体或
放入一种固体物质,挤压胶头滴管.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气球明显胀大.
(1)若甲中充入的气体是CO2,则可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任写一个)
(2)若乙中胶头滴管吸取的是稀盐酸,则锥形瓶中放入的固体可能是铁.(任写一种)

分析 【猜想假设】
猜想一:没有变质,为NaOH溶液;
猜想二:全部变质,为Na2CO3溶液;
猜想三:该溶液部分变质,为NaOH、Na2CO3溶液;
【设计方案】
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的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结论与反思】
NaOH溶液易与空气中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拓展延伸】
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稀盐酸能和铁、镁、铝等物质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解答 解:【猜想假设】
猜想一:没有变质,为NaOH溶液;
猜想二:全部变质,为Na2CO3溶液;
猜想三:该溶液部分变质,为NaOH、Na2CO3溶液.
故填:NaOH、Na2CO3
【设计方案】
因为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第1组实验方案不正确;
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2NaCl+CaCO3↓,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实验操作可能出现的现象与结论同学评价
第1组溶液变红,则猜想一成立.第2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不正确,理由
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第2组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是:Na2CO3+CaCl2═2NaCl+CaCO3↓,
则猜想一不成立.
第3组同学认为:此方
案还不能确定猜想二还是猜想三成立.
第3组滤液变红,则猜想三成立.第1组同学认为:不需过滤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更简单的操作方法是:第2组实验结束后,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结论与反思】
NaOH溶液易与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
故填:密封.
【拓展延伸】
(1)若甲中充入的气体是CO2,则液体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瓶内气压减小,从而导致气球膨胀,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填:CO2+2NaOH═Na2CO3+H2O.
(2)若乙中胶头滴管吸取的是稀盐酸,则锥形瓶中放入的固体可能是铁或镁、铝等物质,这是因为铁、镁、铝等物质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球,从而导致气球膨胀.
故填:铁.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变化一定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B.百炼成钢C.金属生锈D.石油分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金刚石制成玻璃刀
B.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
C.用石墨制干电池电极
D.二氧化碳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一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科学合理膳食,能够使人体中各种元素形成“收支平衡”,以保障健康.下列属于人体中微量元素的是
点燃(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请按照要求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回答问题.
(1)木炭的不完全燃烧2C+O2$\frac{\underline{\;点燃\;}}{\;}$2CO,该反应属于放热(选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frac{\underline{\;\;△\;\;}}{\;}$NH3↑+CO2↑+H2O,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以用湿润的石蕊试纸检验.
(3)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Cu+2AgNO3=2Ag+Cu(NO3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4)铝具有“自我保护”的化学原理是4Al+3O2═2Al2O3
(5)利用熟石灰与硫酸铵混合研磨检验铵态氮肥(NH42SO4+Ca(OH)2═CaSO4+2NH3↑+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汽车自燃时,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加速行驶,让风把火吹灭
B.打开汽车空调,使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C.小火时,用灭火器对准火源喷灭火剂
D.把引擎盖、车窗全部打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金属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应用广泛.
(1)铜可用来制作导线,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2)在空气中,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
(3)我国古代掌握了多种金属冶炼技术.春秋时期,发明了冶铁技术,其方法是将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与木炭交错堆积,利用自然风力进行燃烧,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将矿石中的Fe2O3还原成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如图为铁制品循环利用的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
从“①”、“②”、“③”、“④”中,选出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①④(填序号)
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硫酸铜溶液的原因是CuSO4+Fe═FeSO4+Cu(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废旧金属“循环利用”的意义是节约金属资源等(合理即可)(写一点即可)
(4)2015年,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表面有绿色的铜锈,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试推测铜生锈是铜与氧气、水、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依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A.粗盐提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点燃,观察是否能燃烧
C.检验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是否复燃
D.除去CuCl2溶液中的FeCl2杂质:加过量铁粉,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日常生活中时刻发生着变化,下列变化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美酒飘香B.鸡蛋变臭C.切割玻璃D.滴水成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