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有机合成材料是以
 
、煤、水、空气等为原料,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制得的.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有
 
、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三大合成材料指的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解答:解:有机合成材料是以石油、煤、水、空气等位原料,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制得的.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有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故答案为:石油;塑料.
点评:本题考查了材料的类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水是生命之源.
(1)活性炭常用于净水,其作用是
 
、过滤水中的杂质.
(2)生活中常用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3)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中生成的气体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配制5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需葡萄糖和水的质量分别为
 
,主要步骤有称量、量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硫酸使反应容易进行,硫酸本身并不被分解.现用45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硫酸溶液进行电解水的实验,一段时间后,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改变了2%,则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为(  )
A、1克B、5克C、9克D、10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金属材料应用广泛,如电路板中常用到焊锡、铜、银、铁等.
(1)焊锡与其组成金属相比具有
 
的特性,可用来焊接电子元件.
(2)将Cu片插入AgNO3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要验证Cu、Ag、Fe的活动性强弱,可选择的试剂组是
 
(填序号).
A.Fe、Cu、Ag、稀硫酸
B.Cu、Ag、FeSO4溶液
C.Fe、Ag、CuSO4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装置中,可用于收集氢气的是
 
(填仪器装置下方的字母,下同).
(2)若要组装一套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
 
,收集装置可选用图中的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和B可发生中和反应,X常用作食品干燥剂,Y为单质.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B的俗称为
 

(2)H的化学式为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碳及其化合物与人类关系密切.
(1)碳可以做燃料,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可以生成一氧化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3g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3)一氧化碳应用广泛,其主要用途是
 
(举一例),但使用时要特别小心,防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一次用餐中,同学们对燃料“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遇事对其成分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1)该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
(2)氯化钙、氯化钡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
(1)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2)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
(1)按如图实验,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得出酒精中含有碳元素的结论.此结论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2)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取沉淀与试管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写出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实验并结合资料得出氢氧化钠已变质.
(3)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分组探究.
①甲组取烧杯上层清夜于两支试管中,按如图探究.
方案
现象溶液变红产生
 
结论清液中有氢氧化钠清液中有碳酸钠
②乙组认为甲组实验不能证明清夜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
 

 
.他们另取烧杯中上层清夜,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经讨论一致认为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反思交流】乙组实验中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拓展应用】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可选择适量的
 

A.Ba(OH)2溶液      B.CaCl2溶液      C.Ca(OH)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现CO?CO2的相互转化,都只有一种途径
B、铝可以实现单质
+O2
氧化物
+H2O
C、实现C 
+O2
+CuO
 CO2的转化,都利用了碳的可燃性
D、实现H2O?(通电)O2相互转化,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