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图回答问题。
(1)用上图中的“关键词”填空:晶莹的水滴是由大量_____聚集而成;水分子里的_____和_____是按一定角度排列的。氢气是由大量_____聚集而成的,1个氢分子由2个_____构成。
(2)请观察下图,图1是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图2是某物质的微观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图1所示的反应是_____(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参加反应的水分子和生成的氢分子、氧分子的个数比是_____,用化学式表达该化学反应_____。图2所示物质是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你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娄底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 O2、CO2 的实验室制法和有关性质的研究。
(1)写出下列编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用 A 装置制取 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在 B 装置中反应,制取 CO2 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对这一变化较为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产生的 CO2 直接使石蕊溶液变红 B 产生的 CO2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 C 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溶液变红
(4)图 C 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装置,实验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一段时间后,引燃铁丝下端火柴杆,伸入塑料瓶内,并对准玻璃管口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______________。小强把小明实验中的氧化铁换成了铜丝网,并去掉 E装置进行验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娄底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日常生活或化学实验中都应加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 当发生火灾逃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着沿墙壁逃离着火区
B. 探究“燃烧的条件”时不小心把白磷弄到了实验桌上,不用理睬它
C.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中,将尾气直接排放
D. 发现家中液化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风扇通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下面是某学习小组针对“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还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这一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1)请将下列表述的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①“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还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 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环节;
②同学们依据个人经验,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较多同学认为“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少数同学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也有部分同学认为“人呼出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一致”。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环节;
③“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环节;
④用容量相同的两个储气袋分别收集一袋空气和一袋人呼出的气体,然后将两袋气体分别通入新配制的体积相同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人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较为明显。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环节;
⑤“这个探究实验简单易做,现象明显,结论易得”,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环节。
⑥“结合生理知识,人在呼吸过程中发生气体交换,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再结合本实验探究结果,不难理解‘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这一结论。”这属于表达与交流环节。
(2)开展科学探究时,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用上述各实验探究环节的数字序号排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该反应前后一共涉及3种分子
B.该反应在常温下就很容易发生
C.该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量没有变化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做实验”中“学化学”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为了防止液体洒落,滴加液体时滴管应伸入到试管中部
B.为了能看清楚标签,倾倒液体时,标签不能向着手心
C.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以触摸药品或品尝药品的味道
D.为了安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B.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对比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化学小组用图1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盐酸浓度 | 观察到的现象 | |
甲组 | 浓盐酸(36.5%) | 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C中石蕊溶液没有变为紫色 |
乙组 | 稀盐酸(13.5%) | 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C中石蕊溶液变为紫色 |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乙组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讨论与交流)同学们认为甲组C中石蕊溶液没有变为紫色,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过多的HCl溶于石蕊溶液。
(提出猜想)盐酸的挥发性与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用图2装置研究不同浓度盐酸的挥发性。用离子传感器测定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氯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可以近似表示挥发出的HCl的量),实验数据见下表。
盐酸浓度与氯离子浓度的对应关系(相同时间内测得)
盐酸浓度(%) | 13.5 | 20 | 26.2 | 29.2 | 32.2 | 36.5 |
氯离子浓度(mg/L) | 1.1 | 1.4 | 3.7 | 19.0 | 59.8 | 209.2 |
分析表中数据,能够得出盐酸的挥发性与浓度的关系是_____。
(得出结论)猜想正确
(实验反思)甲组石蕊溶液变红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实验改进)甲组同学在装置A与装置B之间连接装置D。三个装置之间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_____ →_____→b。选择饱和NaHCO3溶液除杂的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