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洗洁精去除油污利用的是乳化作用
B.化学反应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固体氢氧化钠、生石灰等与水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C.氢气是 21 世纪的理想能源
D.天然气、煤、石油是三大化石燃料,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茂名市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E.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福建省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要想韭菜好,只要灰里找”。草木灰是农家肥,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它可用作
A.复合肥料 B.氮肥 C.磷肥 D.钾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吉林省名校调研卷系列(省命题A)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我国“高分5号”卫星天线是用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如图为镍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关于该原子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它的核电荷数为28
B. 它有4个电子层
C. 它的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
D. 它易失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硫燃烧”的实验:
(1)用气卿不断地向弯型具支试管中鼓入空气,同时用酒精灯给硫粉加热至燃烧,可观察到其火焰呈____色;然后停止鼓入空气,再用酒精灯给高锰酸钾加热,使硫在纯氧中继续燃烧,观察到其火焰呈____色。实验结束后,先将____,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__。
(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相似)
(4)该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垃圾分类是新时尚。垃圾一般分为以下四类,废弃的易拉罐和塑料瓶属于
A.厨余垃圾 B.其他垃圾 C.可回收物 D.有害垃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某化学活动小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即使实验现象相同,其变化的实质也可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Ⅰ:在集气瓶底部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再将注射器中的水注入瓶中,振荡。
实验Ⅱ: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现象分析)上述两个实验过程中,U形管中液面均出现_____(填“左高右低”
或“左低右高”)现象,其中实验Ⅰ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实验Ⅱ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归纳总结)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拓展延伸)在探究白色固体的组成时,也需考虑相同现象是否存在着本质区别。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振荡,触摸试管外壁,没有感觉到放热现象,说明白色固体中没有_____。
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足以证明碳酸钙的存在,其理由是_____。
步骤2:为进一步得出准确的结论,他们进行了下面所示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现象 |
(1)将步骤1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_____。 |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 白色固体中含有_____ |
(2)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_____。 | 有气泡产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氧气.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B.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C.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D.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重庆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用化学符号或化学方程式表示
(1)3个氨气分子_____。
(2)两个银离子_____。
(3)碳酸钙中钙元素为正二价_____。
(4)工业炼铁最主要的原理反应方程式_____。
(5)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