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1)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一种物质.
(2)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两种物质.
(3)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两种物质.
【查阅资料】①Na2SO4溶液显中性.
②Al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猜想(2)成立
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色猜想(3)成立
【总结反思】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1)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知识拓展】
(1)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不能(填“能”或“不能”)
(2)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铝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NaAlO2+3H2↑.

分析 【作出猜想】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两种物质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物质过量进行分析;
【实验验证】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总结反思】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不能共存进行分析;
【知识拓展】(1)根据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进行分析;
(2)根据铝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进行分析.

解答 解:【作出猜想】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两种物质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物质过量,所以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硫酸两种物质;
【实验验证】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所以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猜想(2)成立
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猜想(3)成立
【总结反思】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不能共存,所以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1)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
【知识拓展】(1)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所以生活中不能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
(2)铝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故答案为:【作出猜想】(2)H2SO4
【实验验证】红;
【总结反思】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
【知识拓展】(1)不能;
(2)2Al+2NaOH+2H2O═2NaAlO2+3H2↑.

点评 对反应后溶液组成成分进行猜想时,可根据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或反应物之一过量进行分析,判断出反应后溶液的可能组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推理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如果两种粒子属于同一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一定相同
B.如果两种粒子含有的质子数相同,则这两种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C.如果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这种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如果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改变,则组成物质的元素也一定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装置能用于固体物质加热,其中的物质可能是氯酸钾或碱式碳酸铜.
(2)若试管中的药品是碳酸氢铵,则管口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管壁有水珠出现,如将产生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将会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写出加热碳酸氢铵的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铵$\stackrel{加热}{→}$氨气+水+二氧化碳
(3)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A试管,B酒精灯,C铁架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请你判断下列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变化是(  )
A.火药爆炸B.湿衣服晒干C.木柴燃烧D.菜变馊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关注生活常识和社会问题.
(1)人们通过食物获取各种营养.
①为了防止儿童患佝偻病,必须摄入适量的钙元素.
②如图1所示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BC(填字母序号).

③下列有关食品报道的说法错误的是BC
A.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
B.出售海产品时,为了延长保鲜时间可以用甲醛水溶液浸泡
C.霉变的大米,可经过处理后出售食用
④日常生活中薯片、饼干的包装中常有一包生石灰,起到吸水防潮作用.
(2)如图2是家用豆浆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制作材料中属于金属或合金的是c(或e)(选填一种物质编号),
②属于单质的是(选填一种物质编号)
③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b(或d)(选填一种物质编号);
④传统的生豆浆是用石磨来打磨的,打磨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⑤用操作将黄豆渣分离的方法类似于我们实验中的操作过滤.
(3)活性炭可用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来的一些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
铁制容器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其原因是Fe+CuSO4═FeSO4+Cu(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每年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得增长,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这迫切要求人们开发新能源,新型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的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知锂原子
(Li)的结构示意图为,则锂离子的符号为Li+
下列说法中与“世界地球日”有关的是ABC(填字母序号).
A.燃料脱硫以减少酸雨的产生
B.开发利用太阳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
C.提倡生产和使用可降解塑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如图是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 g
C.一个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8D.一个金原子中粒子总数为27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如图荣获2011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的“示压瓶”,由湖南科技大学的七名同学创作,在它的瓶盖顶部用了软质材料,使之可以轻易的识别出瓶内气压大小,如在示压瓶中装入碳酸饮料,摇动后瓶盖中部凸起,警示打开瓶盖时有喷出的危险.

(1)取一个示压瓶,加入一种固体和一种液体,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盖中部凸起,过了一会儿又恢复原状.则加入的固体和液体可能是氧化钙固体和水(写出一组);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反应放热,瓶内压强先增大,降温后恢复至大气压强.
(2)另取一个示压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迅速倒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且瓶盖中部凹陷,过了一会没有恢复原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仅用此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不能(填“能”或“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总结许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知识,例如:(1)酸和碱反应可生成盐和水;(2)一般来说,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多于或等于4个.
通过学习化学知识,还能总结出哪些规律?请你也试着写出两条.
(1)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反应后铁元素表现为+2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1)小明同学在家里利用替代品进行相关实验.如:配制较多溶液时用玻璃杯代替如图1所示的仪器中的烧杯 (填仪器名称,下同);搅拌时用筷子代替玻璃棒.
(2)①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②小明同学选用片状的鸡蛋壳和食醋(填一种厨房调味品)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矿泉水瓶、玻璃杯、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等组装了如图2所示甲、乙气体发生装置.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B (填序号).
A.反应过程中可以添加固体药品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③选用甲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A(填序号).
A.块状的胡萝卜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C.粉末状的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浓硫酸与甲酸共热制一氧化碳
④收集二氧化碳常选用装置丙(填编号,下同);若收集氨气应选用装置丁(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⑤下列哪些方法可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C(填序号).
A.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中部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至集气瓶口
C.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