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8.乙醚是人类很早就使用的麻醉剂,化学式是C4H10O,乙醚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4:10:1,每个乙醚分子共有15个原子,相对分子质量是74.

分析 根据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由化学式C4H10O可知,乙醚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1个乙醚分子是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构成,共含有15个原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10+16=74.
故答案为:三;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4:10:1;15;74.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用水做试剂,不能区分的一组物质是(  )
A.石灰石、烧碱、氯化钙B.植物油、酒精、浓硫酸
C.硫酸亚铁、氧化钙、氯化镁D.硫酸铝、氯化钠、硝酸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
(2)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依次是BC(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进行E装置实验,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某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充分反应冷却后,天平仍然平衡的是A(填写字母序号),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2)在A组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小气球的变化情况是先膨胀后缩小.
(3)由上述实验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①②⑤⑥(填数字序号).
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④分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物质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进行过滤实验验时必须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A的容积为350mL,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K1、K2均已关闭. 
实验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A中预先放入30mL的水,B中盛有水.用凸透镜引燃燃烧匙中的白磷.待冷却后打开K2
实验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A中盛有二氧化碳,分液漏斗中盛放氢氧化钠浓溶液,B中盛放稀盐酸.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实验操作是:打开K1,待液体流下,关闭K1;一段时间后,打开K2
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说法:
①在实验一中,若白磷的用量不足,则流入集气瓶中的水会大于64mL.
②在实验一中,集气瓶内预先放入30mL的水,可吸收反应生成的白烟,还能快速降低瓶内温度.
③在实验二中,证明CO2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证据是:B中的液体流入A中,且反应生成气体.
④在实验二中,若把B中稀盐酸换成稀硫酸,也达到实验目的.
⑤在实验二中,若把B中稀盐酸换成CaCl2溶液,则证明CO2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证据是:B中液体流入A中,且变浑浊.
⑥在实验二中,若B中稀盐酸换成Ca(OH)2溶液,可观察到与⑤中一样的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为(  )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氧气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医疗上用氧气进行急救B.氧炔焰用来焊接或切割金属
C.液氧可用作火箭燃料D.制成液氧炸药,用来开山采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Fe+H2SO4(浓)═FeSO4+H2
B.Al2O3+6HCl═2AlCl3+3H2O
C.NaOH+H2SO4═NaSO4+H2
D.BaSO4+2HNO3═Ba(NO32═Ba(NO32+H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各组物质前者是单质,后者是氧化物的是(  )
A.硫粉二氧化锰B.红磷甲烷C.水二氧化碳D.木炭氯酸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