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亲身体验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感受了化学的无穷魅力.小强在回顾整理下列实验中提炼了许多探究的方法.

实验一、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如图)

实验现象:________ .

该实验的探究方法是: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要“观察”它的运动可以设计实验,通过宏观的现象来间接认识.

实验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进行下图所示实验)

实验现象:(Ⅰ)、(Ⅳ)中的小花变红.

设计(Ⅱ)、(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

该实验的探究方法是:设计分析________ (填“A”或“B”或“C”),获得结论.

A.仅一个单因素的实验B.有多种因素的对比实验C.用前面实验的生成物继续实验

实验三、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实验如下表所示)

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

取两个等体积的软塑料瓶,充满二氧化碳,然后________

  .

  ________

2

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

中,然后________ .

  ________

我认为方案1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 ,方案2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 .

小结:上述三个实验告诉我们:当某些化学反应现象不明显或不足以说明问题时,要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出具有明显现象的实验,来准确推知和认识化学反应.

B烧杯中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验证水和二氧化碳分别是否能使紫色石蕊变色;B;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盖盖紧瓶塞,震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软塑料瓶比加入蒸馏水的软塑料瓶变得更瘪;加入足量的盐酸(或氯化钡溶液或澄清石灰水或氯化钙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冒气泡(或有白色沉淀生成);通过密闭容器内气体压强变化的程度的对比来判断反应的发生(或通过反应物量的减少来判断反应的发生);通过验证生成物的存在来判...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湛江市2018届九年级5月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

A. 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B. 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固体

C. 用适量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O2

D. 等质量、不同形状的石灰石中分別加入足量相同的稀盐酸

C 【解析】 A、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过量后,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减小,故A错误;B、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固体,溶质质量分数不能从零开始,故B错误;C、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C正确;D、等质量、不同形状的石灰石中分別加入足量相同的稀盐酸,颗粒状的碳酸钙反应速率快,故D错误。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氢气分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 B. 冰块、露水的分子几乎都是水分子

C.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D. 物质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其分子总数保持不变

D 【解析】 试题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氢气由氢气分子构成,故氢气分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A正确;B、冰块、露水主要成分是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故冰块、露水的分子几乎都是水分子,B正确;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C正确;D、物质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不变,分子总数不一定,故D错误。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Na、Na+ 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质子数相等 ⑥Na+ 比Na稳定

A. ①④⑤ B. ①③⑤⑥ C. ①④⑤⑥ D. ②③④

C 【解析】 试题Na+ 是Na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带电粒子,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它们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Na+最外层有8个电子,是稳定结构,故有①核电荷数相等;④质量几乎相等;⑤质子数相等;⑥ Na+比Na稳定。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氢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 质子数不同 B. 电子数不同 C. 中子数不同 D.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A 【解析】 元素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1.1身边的化学 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化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道尔顿和汤姆生等科学家经研究得出了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

B.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C.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D. 1996年,英国设立了“绿色化学挑战奖”

B 【解析】 试题提出“原子论”的科学家是道尔顿。但“原子论”中并没有将分子、原子分开。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的概念,并认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而不是现代化学。另外汤姆生是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的科学家。因此A、C错误。1996年,美国设立了“绿色化学挑战奖”,以表彰那些在绿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1.1身边的化学 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化妆品广告宣称自然护肤,为了标榜其成分纯属天然,高喊“我们恨化学”,受到舆论的讨伐。下列对化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化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B. 纯天然的物质不含任何化学成分

C. 化学对保障人体健康毫无作用 D. 化学生产有百利而无一害

A 【解析】 试题A、化学研究物质,创造新物质,推动社会发展,认识正确;B、化学成分即为物质,认识不正确;C、化学可以研发药品,净化改善环境,认识错误;D、同时会产生大量的非目标产物,且需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产生大量污染物,认识错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是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 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一个金原子的中子数为197

C. 一个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8 D. 金元素与其他元素的本质区别就是它的核电荷数是79

D 【解析】 A、由汉语名称可知其元素种类,可知其为金属元素,故A错误;B、由上图无法知道具体为多少,但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近似整数值)”,则中子数=197-79=118,故B错误;C、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一个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9,非118,故C错误;D、根据元素的含义可知,金元素与其他元素的本质区别就是它的核电荷数是79,故D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为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A. 木炭 B. 红磷 C. 铁丝 D. 酒精

C 【解析】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白光,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错误; B. 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热,产生大量白烟,错误; C. 铁丝氧气中燃烧,现象为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正确; D. 酒精燃烧放出大量热,生成无色气体,错误。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