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是有关物质混合后现象的描述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A. 硝酸铵固体和水混合,溶液温度降低
B. 氧化铁和稀盐酸混合,有气泡产生
C. 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100mL
D. 铁片和硫酸铜溶液混合,铁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固体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活性炭有吸附性,常用它降低水的硬度
B. 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常用它冶炼金属
C.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D. 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白磷和氧气的反应,装置中试管内液面与试管外相平.
(1)白磷在氧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打开a、b两侧的止水夹,从b处通入氧气,可观察到试管内液面 ,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3)白磷开始燃烧后,停止通入氧气,关闭a侧止水夹,观察到以下现象:开始时试管外的液面下降;白磷熄灭后,会看到 . 开始时试管外液面下降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吸烟是导致肺癌最广泛及作用最强的因素。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被动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低。因此,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非常有必要,造成非吸烟者被动吸烟的原因是
A.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B. 分子的大小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 分子的体积很小,非吸烟者不易觉察 D.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材料、环境、能源跟生活密切相关。
(l)日常用品尼龙手套、铝壶、不锈钢刀、纯棉桌布中,主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
(2)为了减小燃烧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人们一方面开发利用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另一方而提倡“低碳生活”。下列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是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 人走灯灭 ② 少用一次性筷子 ③ 多使用空调调节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饮用桶装水.网上盛传“千沸水”(指反复多次烧开的水)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摄入一定量可导致中毒;此外,亚硝酸盐在人体内还能形成强致癌性物质﹣亚硝胺,饮用会致癌.这是真的吗?
水中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还原作用,适宜的温度会使水中的微生物增多,微生物释放出的还原酶可将水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童贵忠、董智军等人对微生物检测的实验:
取15种桶装水与饮水机装配好,分别测使用过程(动态)中不同时段水桶内的水样.取13种桶装水(不与饮水机装配)静态放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
样品类别 | 数量 | 微生物超标数 | 微生物超标率/% |
动态实验样品(72小时) | 15 | 14 | 93.0 |
静态实验样品(1个月) | 13 | 2 | 15.4 |
解释:使用过程中,随桶中水量的减少,空气进入水桶中也会带入许多空气中的微生物.加热时,桶内水温会达到微生物大量繁殖的适宜温度.
加热次数对亚硝酸盐含量是否有影响呢?我国在《GB 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亚硝酸盐(以NO2﹣计)的含量规定为小于5 μg/L.
邹伶俐、张雪娇等人的实验:
取新鲜的桶装水放置在饮水机上,测定36h内反复加热(共计181次)的水样,亚硝酸盐含量(以NO2﹣计)检测结果如下表:
加热时间/h | 0 | 1 | 3 | 6 | 12 | 24 | 36 |
含量/μg/L | 0.67 | 0.73 | 1.12 | 1.23 | 1.81 | 2.44 | 3.53 |
取检验合格的14桶桶装水分两组(每组7份)静态放置,进行存放环境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以NO2﹣计)检测结果如图.
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摄取亚硝酸盐的途径是蔬菜,通过人体唾液的转化,间接进入人体的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在300mg/kg,人并没有因为食用蔬菜而导致亚硝酸盐中毒,由此可知“千沸水”中的亚硝酸盐不足以使人中毒.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亚硝酸盐能致癌,在正确使用饮水机的前提下,“千沸水”不会致癌.反复煮沸的水,只是活性降低了,不易被人体细胞吸收.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水中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 .
(2)在使用过程中,桶装水内微生物的增多与大量繁殖与有关.
(3)你认为“千沸水”可以饮用吗?说明理由 .
(4)依据图,静态放置时,影响桶装水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 .
(5)请你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谈谈饮用桶装水时的注意问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 分子比原子大 B. 分子不参加化学反应而原子参加化学反应
C. 分子运动速度比原子运动速度慢 D.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