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①表示向稀盐酸中不断加水
B.图②表示探究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C.图③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图④表示20℃时,向一定量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B 【解析】 试题图①不能表示向稀盐酸中不断加水,因为最终溶液的PH值不会变为碱性;图②表示探究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因为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度,不能改变产物的质量等;图③不能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因为开始时是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因此开始不会产生沉淀;图④不能表示20℃时,向一定量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因为当达到饱和后质量分...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科粤版化学九上1.4物质性质的探究练习题 题型:单选题
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 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B. 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 酒精用作燃料 D. 水用作制冷剂
C 【解析】 试题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B.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利用它的吸附性,是物理性质,D.水用作制冷剂利用水的三态的变化吸热,利用的是物理性质。故选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沪教版化学第二章单元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实验的现象主要不是由压力差造成的是( )
A. A B. B C. C D. D
B 【解析】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密封的广口瓶中气体的量减少,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故打开止水夹,由于压力差,水被压入广口瓶中,A选项正确;将氨气和氯化氢气体融化,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铵,是白色固体,不是由压力差造成的,B选项错误;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试管内气体的量减少,气体压力减少由于与外界大气存在压力差,水会被压入试管中,试管液面上升,C选项正确;加热气体,气体体积膨胀,压力增大...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 2.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题型:单选题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实心球体
B. 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
C. 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
D. 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 【解析】 A、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错误;B、质子、中子、电子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错误;C、每个电子只是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质子与电子质量不相等,错误;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正确。故选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如图是某品牌家用燃气灶结构图【解析】
①图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有_____(填一种即可)。
②燃气灶所用燃气有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天然气属于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写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熄灭燃气灶的方法是关闭阀门,其依据的原理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根据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镁属于金属元素
B. 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C. 镁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2
D. 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D 【解析】 A、镁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正确;C、由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镁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2,正确;D、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错误。故选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科粤版化学上册2.1.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的成分同步练习题 题型:实验题
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实验如下:用注射器抽取30 mL空气(活塞拉至30 mL刻度处),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为50 mL,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过量的铜粉,在右侧导管口套上瘪的气球,点燃酒精灯,反复推拉注射器和挤压气球,待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将气球中气体全部挤入硬质玻璃管,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为14 mL。(提示: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1)写出铜粉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铜粉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木炭代替铜粉进行相同实验。
(3)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________。
铜+氧气氧化铜充分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不能20%(或) 【解析】 (1)该实验的原理是:铜粉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铜+氧气 氧化铜; (2)实验时,为了完全除去空气中的氧气,铜粉必须是过量的,否则得出的结果不准确,铜粉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铜,而木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基本不变,无法测量氧气的含量,故不能用木炭代替铜粉进行相同实验; (3)...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北省武汉市七校联考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选用18×180mm的试管和针筒注射器(总体积为45 mL)进行了实验,效果良好。
关于以上两组实验,有如下说法:①图Ⅰ实验红磷在瓶中燃烧时的主要现象是产生大量白色烟雾。②图Ⅰ实验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③若图Ⅰ实验从开始到结束止水夹始终未夹紧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④按图Ⅱ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前,将注射器的活塞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20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不漏气。⑤按图Ⅱ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当红磷与氧气充分反应后,移开酒精灯,待冷却并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将从15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3mL刻度处才停止。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C 【解析】 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所用药品、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来分析解答:①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所以图Ⅰ实验红磷在瓶中燃烧时的主要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故错误;②图Ⅰ实验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故正确;③若图Ⅰ实验从开始到结束止水夹始终未夹紧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故正确;④按图Ⅱ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前,将注射器的活塞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处,然...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84消毒剂”是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液。制备次氯酸钠的原理可表示为:2NaOH + Cl2 = NaClO+X+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 Na2O B. NaCl C. NaH D. NaCIO3
B 【解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反应前有2个钠原子、2个氧原子、 2个氢原子、2个氯原子,反应后有1个钠原子、1个氧原子、 2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X的化学式为NaCl;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