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样品为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为测定样品中铜与氧化铜的质量比,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同一种样品分别进行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物质质量 | 甲 | 乙 | 丙 | 丁 |
所取固体样品的质量/g | 20 | 25 | 30 | 20 |
加入硫酸溶液的质量/g | 100 | 100 | 100 | 120 |
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 12 | 17 | 22 | 12 |
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混合物中铜与氧化铜的质量比是 。
(3)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CuO + H2SO4 == CuSO4 + H2O;(2)3:2;(3)14.8%
【解析】(1)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 + H2SO4 = CuSO4 + H2O;
(2)由表中数据对比分析:甲中反应前固体是20g,反应后固体是12g,故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8g,由丁和甲对比,固体混合物相同,酸由100g增加到120g,反应掉的氧化铜仍为8g,说明20g混合物中只含8g氧化铜.可以知道20g样品中含有氧化铜的质量为8g,铜的质量为12g,混合物中铜与氧化铜的质量比是12g:8g=3:2;
(3)设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铜的质量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160
8g X
X=16g
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 =14.8%
答: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8%。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钙的元素符号Cu B.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
C.2H表示两个氢分子 D.3Mg2+表示三个镁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蔗糖 B.烧碱 C.食盐 D.硝酸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哟哟凭借青蒿素(C15H22O5)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家,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是一种氧化物
B.青蒿素由碳、氢、氧三个元素组成
C.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D.青蒿素中碳、氧元素质量之比为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表述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A.铅笔芯中不含铅
B.高铁奶粉中的“铁”指铁单质
C.某过滤器厂家宣称:“经过我们过滤器的水,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纯水”
D.《西游记》中悟空说:“我那师父,指水为油,点石成金,如转身之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后回答:
(1)自然界CO2的来源途径有___________(任写一点);
(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CO2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等,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点);
(3)人类降低空气中CO2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CO2排放,二是增加CO2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CO2的方式或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组合转化”技术是将CO2和H2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请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2CO2+ 6_____C2H4 +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物质的归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归类 | 物质 |
A | 常见碱 | 氨水、烧碱、熟石灰 |
B | 化石燃料 | 煤气、石油、天然气 |
C | 有机化合物 | 甲烷、醋酸、纤维素 |
D | 常见净水物质 | 氯气、明矾、活性炭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奥运比赛中,举重运动员举重前常用白色的“镁粉”搓手,是因为“镁粉”质轻、吸水性好,可作防滑剂.“镁粉”的有效成分是碱式碳酸镁,它不可燃,300℃即分解,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Mg5(OH)2(CO3)45MgO+X+4CO2↑,则X的化学式是( )
A. O2 B. CO C. Mg(OH)2 D. 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