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判断硫在氧气里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放出大量的热B.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C.物质的颜色发生变化D.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答 解:A、放出大量的热属于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B、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是由新物质二氧化硫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物质的颜色发生变化,属于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D、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属于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我市的凤凰机场不久将会开通,为进一步优化我市旅游环境,某同学提出如下建议:
①使用无磷洗衣粉 ②使用无铅汽油 ③禁止焚烧农作物秸杆 ④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⑤分类回收垃圾 ⑥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上述建议中不可采纳的有(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某科学小组对Na2CO3溶液和盐酸反应后的废液成分进行了探究.
(1)大家一致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
(2)小明向废液中滴加AgNO3溶液和足量的稀硝酸来确定废液中另一成分是否存在,小科认为此方法不可行,原因是NaCl+AgNO3=AgCl↓+NaNO3(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3)小研通过实验确定废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因为他用pH试纸测出废液的pH大于7.(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欲从原废液中得到纯净的NaCl,小明的方案是向废液中加入适量的Ca(NO32溶液,过滤、蒸发、结晶即可,你认为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不可行;会含有杂质硝酸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桂花开了,能闻到浓郁的花香,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得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3)酒精棉球擦到身上湿的印记会很快消失,却看不见酒精分子是如何跑掉的,这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很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圆圈代表原子核;圈内数字代表质子数、正号代表原子核带正电;弧线代表电子层、弧线上数字代表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已知某固体粉末是由NaCl、Ba(NO32、CuSO4、Na2SO4、Na2CO3中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这种粉末,加足量水,振荡后呈浑浊,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过滤后得无色滤液,取滤液并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对原固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可能含有CuSO4、和Na2CO3
B.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Ba(NO32、Na2SO4一定不含CuSO4、Na2CO3
C.一定含有NaCl、Ba(NO32、Na2SO4,可能含有CuSO4,一定不含Na2CO3
D.可能含有NaCl,一定含有Ba(NO32、Na2SO4,一定不含CuSO4、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瓦斯已成为导致煤矿特大恶性事故的“头号杀手”.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
(1)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和冲击波,并放出有毒气体,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
(2)为了防止煤矿爆炸,应采取的措施是通风并严禁烟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物质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灭火的方法有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二氧化碳能灭火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如图是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氯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7,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在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中下列数据相同的是③(填序号).
①质子数   ②电子数   ③电子层数   ④最外层电子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