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未知的氢氧化钠溶液,为方便以后使用,他对其浓度进行了测定.取20.0g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硫酸,用pH计(一种测定溶液pH的仪器)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表:
加入稀盐酸
的质量/g
9.69.89.910.010.1
溶液的pH12.412.111.87.02.2
计算所测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 氢氧化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所测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由表中数据可知,加入10.0g稀盐酸时溶液pH=7,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
NaOH+HCl═NaCl+H2O,
 40  36.5
 x 10.0g×7.3%
$\frac{40}{x}$=$\frac{36.5}{10.0g×7.3%}$,
x=0.8g,
所测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0.8g}{20.0g}$×100%=4%,
答:所测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分析表中数据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下列事实与化学有关的是①②③④⑤.
①合成新型材料   ②开发新的燃料   ③发明新的药物 ④研制新的营养食品  ⑤纺织与印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体生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AgB.滤出的固体一定是Ag和Cu的混合物
C.滤液中一定有Zn(NO32和 Cu(NO32D.滤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在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质之后,王伟、李宁、刘军和丽丽在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并且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锌,向B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铜锌合金,充分反应后过滤.
(1)将A试管滤除的滤渣中,取样,再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泡产生,则A试管得到的滤渣的成分是①锌和银.
(2)取少量B试管得到的滤液,滴加少量稀盐酸,结果无明显现象.对于B滤液的成分是什么?闲杂邀请你一起探究:
【提出假设】王伟: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李宁:硝酸锌、硝酸铜
           刘军:只有硝酸锌
           丽丽:只有硝酸铜
【做出讨论】一致认为王伟的假设不成立,理由是取少量B试管得到的滤液,滴加少量稀盐酸,结果无明显现象说明硝酸银已经完全反应;如果该猜想成立那么加入稀盐酸后会发生反应②HCl+AgNO3═AgCl↓+HNO3(写方程式);而且根据金属的活性顺序,他们明确滤液中一定含有③硝酸锌;因此若要弄清滤液的成分,只需要探究滤液中是否含有④硝酸铜即可.
【实验设计】若要确定B试管得到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可以采用的物理方法是⑤观察溶液的颜色是否为蓝色;可以采用的化学方法是向滤液中加入⑥Fe(填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观察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根据下列图文回答问题:

(1)青铜属于合金(填“纯金属”或“合金”).
(2)高钙豆奶粉的“钙”指的是元素(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3)C60分子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4)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填一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示意图分别是实验室氧气制备、收集、检验、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氧气的制取装置
B.
氧气的收集方法
C.
氧气的检验
D.
氧气的化学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气体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的是(  )
A.N2B.CO2C.H2D.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里
B.用煤灰擦拭铝壶,以保持光亮洁净
C.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D.回收废旧电池主要是防止电池中的汞、铅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葡萄糖是重要的搪类物质,其化学式为C6H12O6,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由三种原子构成
B.它属于有机物
C.葡萄糖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6:1:8
D.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