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小组在探究木炭的还原性时,发现实际操作中,采用氧化铜粉末对实验效果有很大影响,小明同学对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一片长约7~8cm,宽约1cm的铜片,把表面可能存在的氧化物用砂纸除去使其表面呈光亮的紫红色;
②用洒精灯将上述铜片烧到红热后,立即伸入到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为:铜片表面变成
色;
③在一支干燥的大试管中装入一定量的经烘干处理过的木炭粉,再将经过②处理过的铜片部分埋入木炭粉中;
④按照右图所示的装置图连接好各种仪器;
⑤加热大试管,其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热方程式为:
C+2CuO
  △  
.
 
2Cu+CO2
C+2CuO
  △  
.
 
2Cu+CO2
,当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变浑浊
后,先移走导管,后停止加热;
⑥待试管冷却后,用镊子取出铜片,洗净后观察.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上述各空.
(2)⑤中“先”、“后”颠倒,造成的后果是:
石灰水倒吸入大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石灰水倒吸入大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3)⑥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表面埋入木炭粉的部分
由黑色变成光亮的紫红色
由黑色变成光亮的紫红色
分析:(1)②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可反应生成氧化铜,铜是红色的,氧化铜是黑色的;
⑤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据此书写方程式,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若先停止加热,则试管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小,石灰水会倒流入试管内,引起试管炸裂;
(3)木炭具有还原性,可将氧化铜还原为红色的铜.
解答:解:(1)②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可反应生成氧化铜,铜是红色的,氧化铜是黑色的,所以将铜片烧到红热后,立即伸入到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铜片表面变成黑色;
⑤木炭具有还原性,和氧化铜加热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是C+2CuO
  △  
.
 
2Cu+CO2↑,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若先停止加热,则试管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小,石灰水会倒流入试管内,引起试管炸裂;
(3)木炭具有还原性,可将氧化铜还原为红色的铜,所以铜片表面埋入木炭粉的部分将变红,未埋入的部分则依然是黑色;
故答案为:
(1)黑; C+2CuO
  △  
.
 
2Cu+CO2↑;变浑浊;
(2)石灰水倒吸入大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3)由黑色变成光亮的紫红色.
点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木炭具有还原性,氧化铜与木炭可反应生成铜,同时结合实验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铁的锈蚀条件后发现该实验耗时较长.为解决此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探究过程如下:
如图所示(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室温时,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皮塞上,迅速塞紧橡皮塞.已知,此集气瓶净容积为146mL.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再发生变化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
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下表.
序号 样品 量筒起始读数/mL 量筒最终读数/mL 所需时间/min
1g铁粉、0.2g木炭粉和10滴水 100 70 约120
l g铁粉、0.2g木炭粉、10滴水和少量氯化钠 100 70 约70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
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示数如何变化.
 

实验结束后取出Ⅰ号样品滤纸包,打开.可观察到样品的颜色变为
 

(2)分析实验Ⅰ和Ⅱ所得数据,初步推断铁锈蚀的速率与
 
 有关(填化学式).
(3)该实验还可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现要增加一个对比实验,探究木炭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则需增加实验的样品组成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1)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的首要条件,另外两个条件分别是
 
 

(2)下面是验证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
精英家教网
已知木炭是一种可燃物.请验证:木炭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燃烧(两个条件须分别验证),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发生燃烧.
某化学实验小组已经在完成气密性的检查后为你填装好了药品,并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请你继续设计实验步骤完成后续探究,要求实验过程中不得拆、装仪器. 
步骤 操作  预计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
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 /
   
点燃酒精灯加热,继续通氧气  
(3)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装置B在“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这一步中的作用是
 


③小华同学认为,x处的气体不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去,大家经讨论后认为很有道理,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木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后的混合粉末中含有铜、氧化铜、少量木炭粉,实验室从该混合粉末中回收铜的方案如下: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①:
H2SO4+CuO═CuSO4+H2O
H2SO4+CuO═CuSO4+H2O
; 反应②:
Fe+CuSO4═FeSO4+Cu
Fe+CuSO4═FeSO4+Cu

(2)反应①所用的硫酸的质量分数为24.5%.现要配制40g 24.5%的硫酸,需
10
10
g 98%的硫酸和
30
30
g水.
(3)在进行“反应①”、“反应②”、“反应③”的操作时,可将反应物加入
烧杯
烧杯
中(填仪器名称),然后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填操作名称),使反应充分进行.
(4)试剂A可选用
H2SO4(CuSO4等合理即可)
H2SO4(CuSO4等合理即可)
溶液(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5)已知某合金粉末除铝外,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合金粉末中铁、铜的存在情况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产物NaAlO2溶于水);Fe、Cu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猜想】猜想1:该合金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铁.
猜想2:该合金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填名称).
猜想3:该合金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铁、铜.
【实验探究】下列实验仅供选择的试剂:10%盐酸、30%NaOH溶液.
实验方案 实现现象 结论
①取一定量的合金粉末,加过量的
30%NaOH溶液
30%NaOH溶液
,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备用.
粉末部分溶解,并有气体放出. 合金中一定含有
②取步骤①所得滤渣,加过量的
10%盐酸
10%盐酸
,充分反应.
滤渣部分溶解,并有气体放出,溶液呈浅绿色. 合金中一定含有
铁和铜
铁和铜
【探究结论】猜想3成立.
【反思】一般来说,活泼金属能与盐酸等酸反应,而铝与酸、碱都能反应,说明铝具有特殊的性质.写出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l+6HCl=2AlCl3+3H2
2Al+6HCl=2AlCl3+3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6?玄武区一模)酸雨是pH小于5.6的降水.我国大部分地区所降酸雨主要是由居民和工厂燃烧含硫的煤以及某些化工厂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形成的.
(1)如果硫粉在氧气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2
 点燃 
.
 
SO2
S+O2
 点燃 
.
 
SO2

(2)几位同学为了探究木炭中是否含有少量硫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进行测定.请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
坩埚钳
坩埚钳
.他们查阅资料后得知:“二氧化硫能使KMnO4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成无色),反应方程式为:
“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 ”.然而化学方程式中最后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印刷不清楚,根据上下文了解到该物质是一种酸,请根据已学知识推测其化学式:
H2SO4
H2SO4
.反应后生成的MnSO4中Mn元素化合价为
+2
+2

(3)如图是1994年和2004年某城市的一天各个时刻测到的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D

A.曲线显示冬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比夏天高
B.曲线显示了1994年一天中大约8点左右二氧化硫的含量较高
C.二氧化硫的含量在10年间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加强了燃料的脱硫和控制了二氧化硫的排放
D.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汽车排放的尾气,控制污染的方法是禁止使用汽车
(4)在研究酸雨危害的过程中,测定该地区雨水的pH的实验操作
用玻璃棒蘸取雨水,点在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取数值
用玻璃棒蘸取雨水,点在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取数值

某化学兴趣小组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每隔一定时间用较精密的pH计测定其pH,数据如下:
测定时间/分钟 0 1 2 3
pH 4.73 4.62 4.56 4.55
由此可知该雨水的酸性越来越
(填“强”或“弱”),最终趋于稳定.
(5)酸雨造成的危害很多.某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南京的六朝石刻的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且近20年的腐蚀速度大大超过以往,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酸雨.为了减缓石刻腐蚀,请你提一条建议:
使用清洁能源
使用清洁能源
.    酸雨会使河流、湖泊酸化.下图是某市去年某河流一年中不同时期河水的平均pH变化的折线图.则去年河水酸性最强的季度是第
季度.该季度雨水酸性最强的原因可能是:(答两条)
冬季取暖,需要燃烧大量化石燃料,加大了对河水的污染;冬季降水量减少,河水中酸的浓度增大等
冬季取暖,需要燃烧大量化石燃料,加大了对河水的污染;冬季降水量减少,河水中酸的浓度增大等

酸雨还会使土壤酸化.为了中和酸性土壤,可以使用熟石灰粉末,若该酸雨的成分是硫酸,请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SO4+Ca(OH)2=CaSO4+2H2O
H2SO4+Ca(OH)2=CaSO4+2H2O


(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学完碱的化学性质后,想到用NaOH溶液吸收SO2,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2NaOH+SO2═Na2SO3+H2O  用NaOH溶液吸收1000L已除去CO2的空气样品,溶液质量增重了0.64g.已知此时空气的密度约为1.3g/L,求:
①被吸收的SO2的质量
0.64g
0.64g
g.
②发生反应的NaOH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Na-23  S-32  O-16)
③空气中SO2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四月调研九年级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2011?武汉模拟)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铁的锈蚀条件后发现该实验耗时较长.为解决此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探究过程如下:
如图所示(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室温时,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皮塞上,迅速塞紧橡皮塞.已知,此集气瓶净容积为146mL.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再发生变化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
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下表.
序号样品量筒起始读数/mL量筒最终读数/mL所需时间/min
1g铁粉、0.2g木炭粉和10滴水10070约120
l g铁粉、0.2g木炭粉、10滴水和少量氯化钠10070约70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
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示数如何变化.______;
实验结束后取出Ⅰ号样品滤纸包,打开.可观察到样品的颜色变为______.
(2)分析实验Ⅰ和Ⅱ所得数据,初步推断铁锈蚀的速率与______ 有关(填化学式).
(3)该实验还可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现要增加一个对比实验,探究木炭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则需增加实验的样品组成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