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4期 总170期 题型:059
让我们和小亮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共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为了验证铁与稀盐酸反应的性质,并进一步探究生铁的成分,小亮在实验室用一小块生铁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到生铁表面出现________,同时发现反应后的液体中有少量黑色不溶物.
提出问题:这种黑色不溶物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生铁中除铁外,还主要含有碳以及少量硅、锰、磷和硫等元素.锰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由于含量极少可不予考虑,其他物质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
猜想与假设:这种黑色不溶物中可能含碳.
设计方案:
进行实验:小亮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到了预想的结果.
解释与结论:由此小亮得出结论:
(1)生铁中________碳(填“含”或“不含”);
(2)碳与稀盐酸________反应(填“能”或“不能”),铁与稀盐酸________反应(填“能”或“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4期 总170期 题型:059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3期 总169期 题型:059
小龙同学假期旅游,捡到一块绿色矿石,他想知道该绿色矿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于是与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一:绿色矿石是氧化亚铜;
猜想二:绿色矿石主要只含氢氧化铜;
猜想三:绿色矿石是碱式碳酸铜.
在上述猜想中不用实验即可确认猜想一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化学式为CuSO4,在常温下能吸收水蒸气(或溶于水)而变蓝.
设计实验:为了证明猜想二、三是否正确,小龙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继续探究:小明分析实验后认为小龙的实验还不足以说明该矿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于是他又设计了如下实验:
拓展延伸:实验中除去细碎铜屑中的少量细碎铁屑,小龙同学又设计了两个方案:
(1)
(2)
上述两个方案中,较好的是___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你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若有,请写出做法: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3期 总169期 题型:059
在一个小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把一小包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放置很长一段时间后,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请你对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1)猜想:固体的成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说明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
(3)若剩余固体是铁和铜的混合物,应该如何将二者区分开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3期 总169期 题型:059
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铜与稀硫酸在常温时和加热的条件下均不反应,并且通过查阅资料获悉:浓硫酸与水混合会放出大量的热.那么,铜与浓硫酸能否发生反应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在常温下能反应;
②在常温下不能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
③在加热条件下不能反应.
实验与事实:
操作:①将一小块铜片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浓硫酸,无明显现象;
②加热该试管,铜片上有气泡产生,并闻到刺激性气味;
③检验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检验方法及现象均略);
④停止加热;
⑤将试管中的试液慢慢倒入少量水中,溶液呈蓝色.
结论与解释:
(1)由以上探究可知: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2)经检验产生的气体是SO2,停止加热是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SO2.
(3)铜跟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产物是SO2和CuSO4两种物质.
反思与评价:
(1)操作⑤中,从安全角度考虑(填“能”或“不能”)________将水倒入试液中.
(2)探究结论中对产物仅是SO2和CuSO4这两种物质的判断是否正确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应用:
根据以上探究和已掌握的知识,同学们又设计了两个利用废铜屑,硫酸等原料制取CuSO4的实验方案.
甲方案:利用废铜屑跟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CuSO4;
乙方案:在加热条件下将废铜在空气中氧化成CuO,再将CuO与稀硫酸反应制CuSO4;请你从安全、节约、环保等方面进行评价,较好的方案是________,理由是(答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3期 总169期 题型:059
某课外活动小组从实验废液中回收银,再检验所得银粉样品中是否含有铁粉:
(1)甲同学用简单的物理方法迅速证明了样品中含有铁粉.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很快拟定了进一步测定样品中银的质量分数的实验步骤:A.取两药匙样品,加入过量稀硫酸;B.待充分反应后,取出不溶物;C.不溶物经洗涤、干燥后称量,记下其质量.
①步骤B中如何判断已充分反应?________________;
②步骤B中主要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需要用到的仪器和用品有铁架台(带铁圈)、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乙同学的设计进行实验________达到目的(填“能”或“不能”),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3期 总169期 题型:059
有A、B、C、D四种物质,它们可能是四氧化三铁、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和水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另有甲、乙两种气体,它们可能是二氧化碳、氧气、氢气这三种气体中的两种,各气体与物质间有如下所示的反应和变化关系:
①铁+甲(气)B(黑色固体)
②铁+C硫酸亚铁+乙(气)
③乙(气)+甲(气)A
④铁+D硫酸亚铁+红色铜
试推断A、B、C、D和甲、乙各是何物质,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甲________;乙________.
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2期 总168期 题型:059
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____.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有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接近试管容积的;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
你赞同的预测是__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2期 总168期 题型:059
小刚和小强用图1和图2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五氧化二磷,且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小强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________.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1与图2所示实验相比,________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2期 总168期 题型:059
某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充分反应冷却后,天平不再平衡的是___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由上述实验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④分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物质质量
(3)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放出气体X,同时生成固体Y.X气体靠近火焰点火时,能燃烧或发出爆鸣声.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4X+Y.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Y的化学式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