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02041  102049  102055  102059  102065  102067  102071  102077  102079  102085  102091  102095  102097  102101  102107  102109  102115  102119  102121  102125  102127  102131  102133  102135  102136  102137  102139  102140  102141  102143  102145  102149  102151  102155  102157  102161  102167  102169  102175  102179  102181  102185  102191  102197  102199  102205  102209  102211  102217  102221  102227  102235  211419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22期 总178期 题型:059

小张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他对这瓶NaOH固体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由此可知该NaOH固体已变质.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该同学为进一步探究固体中是否还含有NaOH,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少量________试液,现象为________,其结论是固体样品中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7期 总173期 题型:059

小明在做菜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①________,你的预测________________;

因素②________,你的预测________________.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6期 总172期 题型:059

某学校在探究铝的化学性质时,实验情况如下:

提出问题:铝片放入稀硫酸中,开始时为什么没有明显现象?

提出假设:假设1:铝片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阻碍了反应的进行

假设2:所用稀硫酸的浓度太小

假设3:铝片与稀硫酸反应需要加热

实验设计:

你选择的假设是________.请选择恰当的实验用品进行实验,证明假设成立.有以下实验用品:大小相同的铝片、10%的稀硫酸、30%的稀硫酸、试管、试管夹、酒精灯、镊子、药匙、砂纸.

评价与反思:通过这次探究,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5期 总171期 题型:059

用珍珠(主要成分是CaCO3)加工成的“珍珠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保健品,可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假冒的“珍珠粉”,仅用肉眼观察难辨真假.为了向消费者提供鉴别方法,需找出真假“珍珠粉”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请你展开探究.(只需写出猜想、方案,不需要说出方案实施的具体结果)

猜想1:真假“珍珠粉”的气味可能不同;

方案1:取样,分别闻一闻它们的气味,分辨气味有无差异.

猜想2:________________;

方案2:________________.

猜想3:________________;

方案3: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5期 总171期 题型:059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是一种常见的矿石,开发价值较高.其中之一是以石灰石为原料生产轻质碳酸钙(一种极细的粉末),它可作为牙膏、化妆品的一种原料.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某厂设计了以下两套方案(见图):

方案一:

方案二:

(1)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一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方案二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方案二中的三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5期 总171期 题型:059

问题情境:星期天,思齐同学发现窗台上纸袋内出现了粘在一起的块状固体.他回想起上个星期天的事情,妈妈从商店里买回某包装食品后,从包装袋里取出一个盛有白色颗粒状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思齐看完后随手放在了窗台上.经过这么几天,颗粒状固体竟然粘在了一起.思奇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粘结成的块状固体是什么呢?第二天,他把这一现象告诉了班里的其他同学,很多同学都说也见过类似的现象,一时间,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作出猜想:小雨同学首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块状固体里面可能有氢氧化钙”.

查阅资料: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可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探究:(1)小雨同学将少量该固体放入小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然后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于是,小雨高兴地说:“这种块状固体里面一定含有氢氧化钙.你认为他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写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思齐同学经过思考之后认为小雨的实验不够严密,仅通过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块状固体里面一定含有氢氧化钙,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接下来思齐重新设计了如下实验(简要写出操作步骤、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证明块状固体里面有氢氧化钙,且已经没有氧化钙.

反思交流:(3)小新又提出新的问题:“这种块状固体里面还可能含有碳酸钙”,他作出这一猜想的根据是(写化学方程式):________.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将块状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再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________产生,证明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该块状固体里面含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4期 总170期 题型:059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化学方法测定一种钢样品中铁的含量.同学们称取了5.7 g钢样品,投入装有10.0 g稀盐酸(足量)的烧杯(烧杯质量也为10.0 g)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烧杯(包括溶液和残余固体)进行了四次称量,记录如下表:

(1)反应中产生氢气________克,这种钢样品中铁的含量是多少?(精确到0.1%)

(2)钢的类型分为:含碳质量0.03%~0.3%为低碳钢;0.3%~0.6%为中碳钢;0.6%~2%为高碳钢.假设残留在烧杯中的黑色固体全部是碳,请你判断这种钢属于上述哪种类型?

(3)有同学提出:灼烧可使钢中的碳变为CO2挥发掉,灼烧后钢样品质量会减轻.可是他们将一定量的钢样品灼烧后,发现质量反而增加了很多.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3期 总169期 题型:059

问题情境: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它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野.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应注意留心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为了准备好今天下午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睿睿所在的化学兴趣小组正在帮老师整理实验仪器和药品.不经意间睿睿发现有一瓶盛有铜粉的试剂,和其他的不一样,颜色比较浅,难道这里面混进了其他金属?经询问老师才知道,这瓶铜粉是为了做探究实验用的,并且里面只混进了一种能与稀酸反应的+2价金属.

猜想与假设:她们依据今天实验所用的金属,大胆地做出了下面的猜测:

观点1:从颜色上看,很可能是混进了镁粉;

观点2:从颜色上看,很可能是混进了________;

观点3:从颜色上看,很可能是混进了________.

查阅资料:(1)镁、铁、锌皆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且生成+2价的可溶性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2)相对原子质量:Mg-24、Fe-56、Zn-65.

实验步骤:

1.设计思路:根据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取一定量的样品向里面分次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最终剩余的不反应的就是铜,测出铜的质量就可以知道未知金属的质量,然后计算所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就可以计算出未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从而判断所混进的是什么金属.

2.操作步骤:取该混合物粉末8.0 g放入烧杯中,将140.0 g 14.0%的稀硫酸分四次加入该烧杯中,充分反应.

3.数据处理:测得剩余固体质量数据记录如下:

请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讨论:(1)稀硫酸加到第________次时已经过量.

(2)该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为________.

组成确定:该混合物粉末中另一金属为何种金属?(写出计算过程)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10期 总166期 题型:05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一场飘泼大雨浇灭了体育场的主火炬;2004年雅典奥运会,一场大风吹熄了奥组委员点燃的接力火炬.

  材料二:2000年悉尼奥运会,生物学家邓肯在4米深的水下手擎火炬潜泳3分钟,利用镁在氧气中燃烧创造了“水火交融”的奇观,实现了火炬的水下传递(如图).

  材料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珠峰火种灯”借助了一种特殊的固体炭柱燃料缓慢燃烧.“珠峰火炬”应用航天燃烧技术,实现了火炬在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的传递(如图).

(1)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A)可燃物;(B)可燃物与氧气接触;(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请分析“材料一”中2004年火炬熄灭是由于破坏了燃烧条件中的________造成的.(填序号)

(2)分析火炬在水中燃烧的情况,回答:

①水中火炬能保持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②火炬中镁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3)“珠峰火种灯”中固体炭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学习周报 化学 沪教课标中考版 2009-2010学年 第9期 总165期 题型:059

下图中A、B、C、D、E、F、G分别代表相关反应的一种物质.已知G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常温下B、D、F均为无色气体,图中有部分生成物未标出.请填写以下空白:

(1)写出下列两种物质的化学式:D________,G________.

(2)铁丝在B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是___________.

(3)G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4)B所含的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