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06年山东省烟台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058
用氯气消毒饮用水时,会生成少量对人体有害的有机物.因此,世界环保联盟建议全面禁止用氯气对饮用水消毒,推广使用安全、高效杀菌消毒剂ClO2.
ClO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冷却至11.0℃以下时变成红色液体,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ClO2易与碱反应,其杀菌、漂白能力均优于氯气,消毒水体时不生成有害物质,也不存在用氯气消毒时残留的气味.
(1)根据以上信息,请你总结出ClO2的性质:
物理性质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
(2)制取ClO2的方法有多种,目前欧洲一些国家用氯酸钠(NaClO3)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lO2(Kestiog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4HCl=2ClO2+Cl2↑+2H2O+2NaCl.
我国最近研究成功用氯气和亚氯酸钠(NaClO2)反应制取ClO2,同时生成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此法与Kestiog法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
(3)工业上也可以在60℃时,用稍加潮湿的KClO3与草酸(HOOCCOOH)反应制取ClO2.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ClO2,在装置中A为ClO2的发生装置,B为ClO2收集装置,C为尾气吸收装置.请回答:
①为了保证实验成功,装置A、装置B分别应控制什么条件?________;你能采取什么方法达到这些条件?________.
②C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山东省菏泽市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化学试题 题型:058
某课外活动小组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干燥、较纯净的氧气.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
②先在试管中放入MnO2,再放入略多于计算量的KClO3;
③连接好实验装置;
④加热;⑤收集气体;
⑥适当的时间后,停止加热,拆卸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的试剂________.
(2)方框B中最好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实验中观察到何种现象时开始收集气体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发现收集到的气体比预计的少许多,百思不得其解.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5)欲从反应的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其操作步骤是:溶解、________、烘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辽宁省大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058
某化学探究小组为了验证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将铁片加入到稀盐酸中;②将铜片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③将锌片加入到稀盐酸中;④将金属片
x加入到Y中.(该方案中所有金属均已打磨,且形状、大小以及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依据的现象是( ).
(3)要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果④中Y表示硫酸铜溶液,则x表示的一种金属是( );如果x表示铜,则Y表示的一种溶液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辽宁省大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058
根据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装置
(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大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该装置中收集氧气的方法是( ),说明氧气具有( )的性质.
(3)除该装置中收集氧气的方法外,还可以用( )法收集,用此方法收集氧气,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是( ).
(4)在实验室里,还可以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江苏淮安市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058
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空气的重要污染源,其成分之一是NO.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查阅资料后得知:①NO常温下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略大;②NO常温下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2NO2+O2=2NO2;③实验室常用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3Cu+8HNO3(稀)=3Cu(NO3)2+2NO↑十4X.
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若选择合适的装置来制取并收集NO气体,你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
(3)实验时在发生装置中可以观察到:铜片不断溶解并得到蓝色溶液,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
(4)该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还得知:①NO容易和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②NO能抗击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并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和肿瘤细胞的扩散.综合分析①和②的信息,你得到的启示是
(5)某化工厂准备生产Cu(NO3)2,以铜和稀硝酸为主要原料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3Cu+8HNO3(稀)3Cu(NO3)2+2NO↑十4X;
方案二:2Cu+O22CuO,CuO+2HNO3Cu(NO3)2+H2O.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较合理的方案是________.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选择此方案的另一条理由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湖南省益阳市普通初中毕业(升学)化学试卷 题型:058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友情提示:所选装置均填序号)
(1)写出指定仪器名称: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和收集CO2气体时应选用________两装置相连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检验集气瓶中C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
(3)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用排水法收集O2完毕后,停止实验时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
(4)能用E装置收集的气体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5)用F装置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先通一会儿氢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做该实验时,如果所用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或________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湖南省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理科综合(化学)新人教 题型:058
根据下列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①、②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你认为其中相对较好的方法是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
(3)何洁同学在制取氧气过程中,她收集一瓶氧气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广东省汕头市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题 题型:058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某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他们分别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两种装置.请回答:
(1)照装置A挤压胶头滴管,可观察到U形管中的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甚至红墨水被吸入集气瓶中,原因是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按照装置B,把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入烧瓶中,松开铁夹,此时可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现有石灰石、稀盐酸、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等药品,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制取CO2、并证明CO2确实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实验装置.请模仿如图的“图例”,在下图虚框中直接补画出完整的实验装置图.
图中试剂a是________,能证明CO2确实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同学们双设计了如下方案:
取(3)实验后的NaOH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________,现象为________;
第二组同学滴加________,现象为________.
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能证实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5)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我们得到一个启示:保存氢氧化钠溶液时应该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广东省汕头市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题 题型:058
一位同学取了一瓶井水进行实验,请和他一起完成实验报告:
(1)用烧杯分别取少量井水和蒸馏水,加入适量________,搅拌.发现蒸馏水中泡沫、井水的泡沫少.结论:井水是硬水.
(2)另取井水加热煮沸,发现有难溶于水的固体生成.
(3)过滤,把得到的难溶固体置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现象是________,并有气体产生;把生成的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现象是________,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结论:难溶物中含有碳酸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058
某中学化学实验室有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于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
(1)请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若制取的一种气体是________,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______反应(选填“化合”或“分解”或“置换”或“复分解”).检验所制取的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
(3)在常温下,用亚硫酸钠固体和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硫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由于二氧化硫是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有毒气体,所以应用________装置进行收集,以便将尾气吸收处理,避免造成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