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08160  108168  108174  108178  108184  108186  108190  108196  108198  108204  108210  108214  108216  108220  108226  108228  108234  108238  108240  108244  108246  108250  108252  108254  108255  108256  108258  108259  108260  108262  108264  108268  108270  108274  108276  108280  108286  108288  108294  108298  108300  108304  108310  108316  108318  108324  108328  108330  108336  108340  108346  108354  211419 

科目: 来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1届中考化学试题 题型:059

为了测定某粉末状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洋洋同学取一定质量的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取40 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烧杯中,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1)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根据锌的质量列出求解第二次生成氢气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__;

(3)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4)用36.5%的浓盐酸配制40 g上述稀盐酸,需要浓盐酸的质量为________;

(5)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1届中考化学试题 题型:059

据有关资料介绍: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作用,可以得到氢氧化钾.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们为了制取氢氧化钾,将少量碳酸钙充分灼烧后的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10%的碳酸钾溶液,充分反应冷却后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和溶液B,操作步骤如图所示.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固体A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只有CaCO3;乙同学:CaCO3、Ca(OH)2

实验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男晓珩了实验: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2)________;而乙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他的猜想,因此小组同学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提出问题2: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丙同学:KOH、K2CO3;丁同学:KOH、Ca(OH)2

表达与交流: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3)________同学猜想正确,理由是(4)________.为了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钾,需要向溶液B中滴加适量的一种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________,小组同学通过相应的实验操作最终制得了氢氧化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广东省清远市2011届中考化学试题 题型:059

学习了CO2的有关知识之后,同学们查阅资料发现Mg能在CO2中燃烧:2Mg+CO22MgO+C,所以镁着火不能用CO2来灭火.但没有找到有关钠能否与CO2反应的介绍.于是同学们展开钠着火能否用CO2来灭火的探究.

提出猜想:钠能发生类似于CO2与镁的反应,可能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实验:将燃着的钠伸入装有CO2的集气瓶中,钠能在CO2中继续燃烧.

进一步查阅资料得知:

①Na2O是白色固体,能与CO2反应生成Na2CO3,与H2O反应生成NaOH.

②Ba(OH)2溶于水而BaCO3不溶于水.

③Na2CO3的存在会干扰NaOH的检测.

基于以上资料,同学们认为钠在CO2中燃烧的产物应该与Mg在CO2中燃烧的产物情况有所不同,并对产物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①Na2O、C

②________、C

③NaOH、C

④Na2O、Na2CO3、C

通过理论分析,猜想________(填序号)肯定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

验证猜想:

在步骤(2)中BaCl2溶液为什么要加入至过量:________.

在步骤(3)中也可以通过加入________试剂的方法进行检验(任写一种试剂).

结论:猜想________(填序号)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黄石市2012年中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 题型:059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后,对金属钠能否像铁一样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一下探究:

提出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的产物中是否有铜?

查阅资料:①钠能与冷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②难溶性碱通常遇热时会分解,如:Cu(OH)2CuO+H2O.

分析讨论:经讨论,大家认为钠可能会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但也有可能钠直接与硫酸铜反应而生成铜.

提出猜想:小组同学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1:有Cu(OH)2和H2,无Cu;

猜想2:有Cu,无Cu(OH)2和H2

猜想3:既有Cu(OH)2和H2,又有Cu.

探究实验一:

反思质疑:有同学认为未能得到铜可能是(CuSO4)溶液浓度太小的缘故,并为此作了进一步的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二:

拓展分析:金属钠不能将铜等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黄石市2012年中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 题型:059

下面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是黑色固体单质,F是氧化物,I可用于补钙剂.

(1)写出A、F的化学式:A________、F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反应③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

(5)反应②能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随州市2012年中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 题型:059

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已略去).已知:2Na+2H2O═2NaOH+H2↑,A是黑色固体粉末,C是一种蓝色溶液(波尔多液的成分之一),G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试回答:

(1)写出C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

(2)A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

(3)写出反应①、②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①的基本类型.

反应①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

反应②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咸宁市2012年中考化学试题 题型:059

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

“沙里淘金”说明黄金在自然界中以________(选填“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2)

铝、铁、铜是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三种金属.下列试剂中,哪些能直接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A.

硫酸铝溶液

B.

硫酸亚铁溶液

C.

硫酸铜溶液

D.

稀硫酸

(3)

铁制品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将生锈的铁片放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有________个,写出其中一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

在CuSO4和Al2(SO4)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过滤后得到滤液和固体剩余物.向该剩余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________(写离子符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贵州省遵义市2012年中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 题型:059

A-E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B、C、D、E均含有同一种元素,B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C________

(2)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D________

E→A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南省怀化市2012年中考化学试题 题型:059

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是需要补钙的主要人群,目前市面上有许多补钙的钙片出售,如图是盖中盖高钙片的部分说明,某课外兴趣小组欲检验说明的真伪,进行了入下的实验:

①取1片片剂研碎

②将其加入足量稀盐酸中

③完全反应后收集到0.55 g二氧化碳

试分析:

(1)

未成年人缺钙会得

[  ]

A.

坏血症

B.

贫血

C.

佝偻病

D.

甲状腺肿大

(2)

通过计算判断此钙片中钙含量与标注是否属实.(假定钙片中其他成份不与盐酸反应,1 g=1000 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南省怀化市2012年中考化学试题 题型:059

A与B有如下的反应:A+B→C+D

(1)若C为厨房内常用的调味品;在A溶液中加入铁粉能产生氢气,则A是________

若A、B两溶液恰好反应完全,则反应后溶液的pH________7(填“<”、“>”或“=”);写出A、B两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若B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D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且与B的类别相同;B与CO2反应也能生成C;则A为________,C的用途是________(只要写一种).写出B溶液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