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依据同类物质性质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现有下列三组物质: A.空气、硫酸铜、冰水、蔗糖 B.KOH、H2SO4、Ca(OH)2、Ba(OH)2 C.NH4Cl、Na2CO3、SO2、Na2SO4
(1)填写下表空白
组别 | A组 | B组 | C组 |
分类标准 | 纯净物 | 碱 | |
不属于上述分类标准的物质 | 空气 | | S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硝酸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将粉末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②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沉淀一部分消失,并生成气泡;③在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液中一定有 。一定没有 。可能有的为 。
②中的反应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亚硫酸钠(化学式为Na2SO3)溶液能和BaCl2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钡白色沉淀,亚硫酸钡能溶于盐酸中,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Na2SO3+BaCl2=BaSO3↓+2NaCl;BaSO3+2HCl=BaCl2+SO2↑+H2O,实验室中的亚硫酸钠若保存不当就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钠。为了检验储存的一瓶亚硫酸钠是否变质,取少量亚硫酸钠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溶液少许,滴入氯化钡,然后再滴入硝酸,
(1)若亚硫酸钠未变质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若亚硫酸钠部分变质,观察到的现象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量稀盐酸玻璃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如此反复。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它的水溶液称为氨水,显碱性。氨气在化学工业中用途很广泛,例如制化肥、制纯碱等。近年来,氨气还用于环境治理。
(1)“候氏制碱法”的两步主要反应原理可表示为:
①NH3+CO2 +H2O+NaCl=NaHCO3↓+NH4Cl,
②2NaHCO3 Na2CO3+ H2O + CO2↑。其中,NaHCO3属于 (“酸”、“碱”或“盐”),反应②属于 反应,Na2CO3的俗名叫 。
(2)在细菌作用下,用氨处理含甲醇的工业废水,使其变为无毒的N2和CO2,从而清除对环境的污染,有关的反应为:6NH3 + 5CH3OH + 12B = 3N2↑+ 5CO2↑+ 19H2O,其中B物质的化学式是 。
(3)氨气可以被硫酸吸收,生成可以用作氮肥的硫酸铵,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H2SO4 = (NH4)2SO4。若用盐酸吸收氨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为了除去氯化钠样品中的碳酸钠杂质,兴趣小组最初设计了如下的方案并进行实验。
(1)写出沉淀A的化学式 。
(2)加入CaCl2溶液后,分离除去沉淀A的实验操作和蒸发所共同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
(3)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此方案很容易引入新的杂质,请写出固体物质B的成分 (用化学式表示)。
(4)同学继续探究后又提出新的方案:将混合物溶解,若滴加过量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则既能除去Na2CO3杂质,又能有效地防止新杂质的引入。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你认为物质B中是否含有杂质氯化氢 (填“是”或“否”),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在“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课上,同学们做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氯化铜溶液之间反应的实验。为了对本课产生的废液进行绿色排放,甲、乙两位同学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和处理,请填空:
(1)甲同学取少量废液样品,观察到样品澄清并呈浅蓝色,由此猜想,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为 。
(2)乙同学欲将废液处理为无色的中性溶液后再排放,他向废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观察到 ,说明废液达到了该同学的排放要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我们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以此为原料制得具有广泛用途的烧碱,其制取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1)利用风吹日晒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粗盐,风吹日晒的主要作用是 ;
(2)氯化钠溶解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 ;
(3)写出氯化钠饱和溶液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在空格内填入可除去括号中杂质的试剂或操作的序号:
①铁粉;②浓硫酸;③灼热的氧化铜;④通氧气点燃;⑤降温结晶;⑥蒸发结晶
(1)FeCl2(CuCl2) ;
(2)CO2(CO) ;
(3)NaCl(KNO3) ;
(4)H2(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