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22476  122484  122490  122494  122500  122502  122506  122512  122514  122520  122526  122530  122532  122536  122542  122544  122550  122554  122556  122560  122562  122566  122568  122570  122571  122572  122574  122575  122576  122578  122580  122584  122586  122590  122592  122596  122602  122604  122610  122614  122616  122620  122626  122632  122634  122640  122644  122646  122652  122656  122662  122670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

2013年密云县荣获“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市(县)称号,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B、焚烧树叶以减少垃圾的运输量
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D、推广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3)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
 
.                   
(4)请你根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不足:
 
;你建议如何改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与热水反应生成磷酸(H3PO4),与冷水反应生成偏磷酸(HPO3).

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图甲装置进行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能说明金属铜具有明显的
 
性(物理性质);
(2)乙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填序号);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填序号).
(3)“绿色化学”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甲乙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写出五氧化二磷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种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仪器时,发现了一个盛有黑色固体的烧杯.在请教老师后,同学们得知烧杯中的固体是加热制取氧气的剩余物(反应完全),从中可以回收得到MnO2.小组同学将黑色固体取出,并对其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实验室中可以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KClO3)固体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
②氯化钾溶于水,其水溶液呈无色;锰酸钾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绿色.
Ⅰ.探究黑色固体是哪个化学反应的剩余物.
【猜想】猜想一:H2O2制取氧气;  猜想二:KClO3制取氧气;  猜想三: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猜想一不成立,理由是
 

【进行实验】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另一个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溶解,振荡,过滤后得到黑色滤渣和无色滤液.
【得出结论】猜想
 
 成立,理由是
 

Ⅱ.探究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反应中的作用.
【猜想】猜想一:是反应物;      猜想二:是催化剂.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1、取12.25g氯酸钾在试管中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固体融化,产生少量气体,木条上的火星变亮.
2、取12.25g氯酸钾和2.55g二氧化锰混合均匀后在试管中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3、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中的剩余物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并将全部滤渣洗涤、干燥、称量.称量固体的质量是
 
g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
【反思与交流】
小贝同学提出,前面的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因为
 

经过讨论,大家设计了一个补充实验,证明了猜想二成立,请你写出实验操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几种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a的名称:
 

(2)实验室若用A作发生装置制取氧气,则该反应方程式为
 

(3)小强想用高锰酸钾制取纯净的氧气,他选择上述装置中的
 

 
(填字母)进行组装.你认为B装置中还缺少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常温下,硫化氢(H2S)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实验室可用硫化亚铁(FeS)固体和稀硫酸反应制得,该反应方程式为FeS+H2SO4(稀)═H2S↑+FeSO4,则应选择
 
来作发生装置.
(5)NO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易与氧气反应生成NO2,则应选择
 
装置来收集N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中的甲、乙两套装置都可以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属于
 
(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2)另一同学用乙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得出了以下四个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②不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③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④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比较
 
(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的结论;比较
 
(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的结论.
(3)甲图与乙图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4)同学们查阅资料获取到这样一条信息:“点燃的镁带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你对燃烧或灭火有什么新的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C 或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将红热的铁丝放入氧气中,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为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否为碳酸钙,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活动:
(1)查阅教材:碳酸钙在高温下会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就是石灰水.
(2)设计实验:把洗净的鸡蛋壳放在酒精喷灯的火焰上灼烧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下表中的有关实验,请你帮助他完善有关实验内容.
残留固体的成分  探究的步骤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可能有氧化钙取残留固体加水溶解,过滤,向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结论:
 

 
 
还可能有碳酸钙①另取残留固体滴加足量盐酸.
 
方程式:
 
 

 
 
结论:
 
(3)由上述实验可知,产蛋母鸡在饲养过程中,应该在饲料中添加足量的含有
 
元素的营养成分.为保证产蛋率,饲料中还应该有丰富的
 
成分.
(4)本请你再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选择药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用如图所示装置,分别对燃烧条件和CO2与水反应的实验进行研究.

内容【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2】研究CO2与水反应
步骤①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N2,关闭弹簧夹,加热木炭.
②停止加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通入O2
①向B中放入一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干燥的纸花.
②打开弹簧夹,通入O2
③加热木炭.   ④停止通O2、熄灭酒精灯.
(1)木炭充分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1中,步骤①的目的是
 
;步骤②的目的是
 

(3)实验2中,步骤①的目的是
 
;C装置中的液体是
 

(4)两个实验中,B装置的共同作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测定气体中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①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目的是
 

②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
 
,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