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说明瓶内原有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
| B. | 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
| C. | 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
| D. | 没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就不会产生氧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 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
| B. | 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剂 |
| C. |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
| D. |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 空气液化,矿石粉碎 | B. | 碘升华,红磷燃烧 |
| C. | 实验室制氧气,铁生锈 | D. | 滴水成冰,工业制氧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经探究,生成氧气的质量约是高锰酸钾质量的1/10。
(1)现有高锰酸钾32 g,大约能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2)这些氧气若装在容积为125 mL的集气瓶中,最多装几瓶?(氧气在该条件下的密度为1.429 g/L)
(3)小明同学从与医生的交谈中获悉:正常人每分钟约呼吸30次,每次约吸入0.4L空气.请问一个人一天吸入人体内的氧气约为多少升?(计算结果取整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一些因素的相关数据(常温通常指20℃;“浓度”指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序号 |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g | 温度/℃ | 二氧化锰用量/g | 氧气体积/ml | 反应所需时间/s |
① | 5 | 12 | 20 | 0.2 | 125 | 11 |
② | 30 | 12 | 20 | 0.2 | 125 | 2 |
③ | 30 | 12 | 40 | / | 125 | 148 |
④ | 30 | 12 | 90 | / | 125 | 82 |
(1)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快慢与 有关;
(2)通过对比实验 和 可知,化学反应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是 。
(3)由上述实验可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最合适的条件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而蜡烛和硫在氧气中燃烧都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 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② 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
也有火焰产生(如右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
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③ 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 熔点╱℃ | 沸点╱℃ | 燃烧时温度╱℃ |
石蜡 | 50∽70 | 300∽550 | 约600 |
铁 | 1535 | 2750 | 约1800 |
钠 | 97.8 | 883 | 约1400 |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
燃烧时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你认为物质燃烧时,什么情况下
能产生火焰 。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
或“没有”)火焰产生。
④ 根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事实,请你推测硫沸点 硫燃烧时的温度(填“>”或“<”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3分)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 ; ② ,③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 (填序号,下同),收集氧气装置 ,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检验装置气密性时,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3)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固体与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混合制取氧气,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文字表达式为:
(4)用G装置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燃烧结束后取出燃烧匙,立
即用玻璃片盖住并震荡,若将集气瓶倒转,发现玻璃片被吸住而掉不下来(如甲图),其原因是 ;
(5)为完成上述实验,用10mL量筒量取6mL氢氧化钠溶液,读数时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乙图中 处(填a或b)刻度线保持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