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35103  135111  135117  135121  135127  135129  135133  135139  135141  135147  135153  135157  135159  135163  135169  135171  135177  135181  135183  135187  135189  135193  135195  135197  135198  135199  135201  135202  135203  135205  135207  135211  135213  135217  135219  135223  135229  135231  135237  135241  135243  135247  135253  135259  135261  135267  135271  135273  135279  135283  135289  135297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


葡萄酒营养丰富,适量饮用具有健身养颜的功效.下列家庭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清洗葡萄

B.

把葡萄捣碎

 

C.

葡萄发酵成酒

D.

用细纱布过滤后装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序号

加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1

10

5.5

2

10

m

3

10

1.2

4

10

1.2

同学前往当地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若干小块矿石样品,对其中的CaCO3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以下方法: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如下(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不与酸反应) 计算:

(1)样品中的CaCO3的质量分数                  

(2)表中m的数值应为                   ;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近来全国各地px事件闹得沸沸扬扬。PX就是对二甲苯,其化学式 为C8H10它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有毒性。广泛用于有机溶剂和合成医药、涂料、树脂、染料、炸药和农药等。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PX消费国。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1)对二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对二甲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结果精确到0.1%)           

(3)对二甲苯中C、H元素的质量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课外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液体(右图),

想通过探究确定其成分,以便重新利用。

【初步分析】

操作不规范可能造成标签破损,能造成标签破损的不当操作

            (写一点)。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

      (填字母代号)。

       A.酸                B.碱              C.盐

【查阅资料】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有关四种物质的信息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20oC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水溶液的pH

7

14

11

9

【实验探究】为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芳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过程:


                

图乙                         图丙

(1)实验①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由此得出结论是               。

(2)实验②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还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活动,小刚认为不能确定瓶中试剂的成分,小芳认为可以,小芳的理由是                                 。

【拓展应用】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小组同学联想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设计了如图丙所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右图装置进行以下三个实验。

(1)若广口瓶中盛有MnO2,分液漏斗中盛有H2O2溶液。关闭K1,打开K2和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H2O2溶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广口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检验生成气体的方法是                         

(2)若广口瓶中收集满CO2气体,分液漏斗中盛有NaOH溶液,右侧导气管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NaOH溶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打开K2,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资料】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继续通入CO2,变浑浊的石灰水又会逐渐变澄清。若广口瓶中盛有澄清石灰水,右侧导气管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打开K1和K2,从K1处通入CO2。欲证明CO2不能被石灰水完全吸收,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是一些重要化学实验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

A. 气体制备装置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C.电解水实验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1)请写出实验室用A选项中的装置制取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B实验开始时,应先通CO再加热,目的是                           

(3)C实验中玻璃管①中产生的气体是                 

(4)D实验中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化学中的几种常见物质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其中反应②常用于工业生产,反应③常用于实验室制F气体,F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是           ;A的化学式可能是             (任写一种)。
(2)反应⑤的化学方程为式                                   。
(3)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上图未涉及的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金属,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锌、银、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做了如图三个实验:(该方案中所有金属均已打磨,且形状、颗粒大小以及稀盐酸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2)小组中的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Ⅰ和Ⅲ可比较出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你认为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3)乙和丙两位同学认为上述三个实验不能够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2)李青同学要配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而且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他应该将温度控制在    ℃。

(3)在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此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______和天然气等。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燃煤会影响环境。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______。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层破坏     D.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3)CO2含量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下图为CO2参与的一种“碳转化”。

有机物

 

CO2

 

 
 


      

①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

A.CaCO3          B.C2H5OH          C.CO

②CO2和H2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请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2CO2+ 6H2            C2H4+ 4______。

③将CO2通入Na2CO3溶液中,只生成NaH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