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已知铜绿[Cu2(OH)2CO3]在加热时分解生成A、B、C三种常见的氧化物,下面是
有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示:
(1)试通过分析推断,确定下列物质:D.___ _,X. 。(写化学式)
(2)写出铜绿加热时发生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C→H的化学方程式: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右图为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右图中 物质的溶解度与气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变化趋势相似。
(2) t1℃时,25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甲物质___ _克。
(3) t3℃时,取等质量甲、乙、丙三种物质恰好分别配制成饱
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最小的是 物质。
(4)当甲溶液中混有少量乙时,为了得到纯净的甲,可采用 的方法。
(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B.t2℃时,甲、乙物质溶解度相等,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
C.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液分别升温(溶剂不蒸发),丙物质溶液浓度可能发生改变 .
D.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金属材料是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离不开的材料之一,人类每年要从自然界获取
大量的金属材料资源。根据对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认识,回答:
(1)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在空气中
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 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用方程式表示铝制品在空气中有较强的抗腐蚀性的原因____ 。
(3)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有:①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③合理有效地
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代用品等。
(4)在AgNO3和AI(NO3)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
的固体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1)生石灰变熟石灰_______ _,基本反应类型为__ ;
(2)盐酸除铁锈____ ;
(3)实验室用固体混合物加热制氧气 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 __; (2)导电性最好的金属__ __;
(3)3个铵根离子____ ; (4)碳酸钡中钡元素显+2价_ __;
(5)磁铁矿的主要成分_ ___; (6)白酒中的溶质___ 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四个图像分别表示四个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中的数据及处理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相同质量的铝片和锌粉分别放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
C.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片
D.一定量的石灰石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不考虑水、氯化氢的挥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有氮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8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
A.200g B.150g C.l00g D.3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气体可能由H2、CO2、CO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化学兴趣小组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假
设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有红色固体生成;③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粉末变成蓝色(已知;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蒸气变成蓝色);④最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对该气体成分推断合理的是( )
A.一定含有H2、CO和CO2
B.一定含有CO、H2,一定不含CO2
C.一定含有CO,一定不含H2和CO2
D.一定含有CO,一定不含CO2,可能含有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以用点燃的方法
B.除去氯化钾中混有的二氧化锰可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
C.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锌粉可以用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
D.除去生石灰中混有的碳酸钙可以用高温煅烧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尾气催化转换器”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其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物和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B.生成物的分子个数之比为2:l
C.反应物的分子个数之比为2:3
D.反应前后原子、分子的个数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