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业水平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发现,我市近郊的一条小河呈较强的酸性.经过调查和实验分析,查明是上游河床含有某种物质R在水中与氧气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H2O+7O2=2FeSO4+2H2SO4.则R的化学式是
A.FeS B.Fe2S3 C.FeO D.Fe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业水平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同学按如下步骤对三种未知金属展开探究:
(1)将它们编号为:X、Y、Z;
(2)取样,分别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现X、Z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而Y却没有.
(3)取X、Z大小相等的颗粒,分别加入到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H2SO4中,发现Z表面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X快.
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A.X>Y>Z B.Z>X>Y C.X>Z>Y D.Z>Y>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业水平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大
C.图中A、B两点对应溶液均为饱和状态
D.将t2℃时a、b两种物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t1℃,a析出的晶体质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业水平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金属钠排在氢的前面,所以金属钠与酸反应能放出氢气
C.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四个,最外层电子数少于四个的一定是金属元素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业水平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有助于获得化学知识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以下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A.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变红色,可证明碳酸钠属于碱类
B.某固体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氨味,可证明该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
C.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氧化物,可证明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D.将浓盐酸放置于空气中浓度会减小,可证明浓盐酸具有吸水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业水平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区别硬水和软水可以用肥皂水
B.洗洁精在清除油污时起乳化作用
C.铁制品外表涂油漆只是为了美观
D.限制使用塑料袋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业水平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 g | 19.7 | 8.7 | 31.6 | 0.4 |
反应后质量/ g | 待测 | 17.4 | 0 | 3.6 |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 g
C.反应过程中,物质B与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业水平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C.该图示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业水平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天平两端各放质量相同的烧杯,杯中盛有足量的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向天平左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右烧杯中加入6.3gCuO,反应终止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应向左烧杯中加入锌的质量是
A.1.6g B.6.3g C.8g D.6.5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业水平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华同学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并用图像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其中,依据图示现象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镁,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