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7届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4月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填充题
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所得滤渣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滤液中最多含有两种溶质
B. 滤液中一定含有Zn (NO3)2,可能含有Fe (NO3)2
C. 若反应后所得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Fe和Ag,一定没有Zn
D. 滤渣里一定含有Fe和Ag,可能含有Z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4月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填充题
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对于该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
C. 甲和丙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2︰15 D.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数比为1︰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4月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Mg(NO3)2、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沉淀Ⅰ是氢氧化铜沉淀
B. 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
C. 原固体粉末肯定有NaCl
D. 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Mg(NO3)2、CuCl2和Ca(N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4月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信息分析题
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及其化合物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1)如图是氧原子结构示意图,据此能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填标号);
a.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核外有8个电子
b.氧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分2个区域绕核作高速运动
c.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氧元素在化合物中只能表现为+2价
(2)氧气经降温和加压能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且体积变小,发生这样变化的微观本质是____________,氧气和液氧仍属于同种物质,可见分子_______(填“能”或“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3)自然界中氧循环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在氧循环的过程中,人和动物呼吸作用是氧气的消耗途经之一,主要是氧化所摄入的营养物质,为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供物质基础和能量,其反应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6O2=6CO2+6H2O,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分析,正常的人呼吸含氧气量更高的空气反而会有损健康,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4月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信息分析题
宏观和微观相联系是化学认识物质和学习的独特思维方式。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医疗上常用的生理盐水,是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的,则在生理盐水中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用符号表示);
(2)两个微粒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质量比。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一个水分子的相对质量为18,则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写出计算式)__________________;
(3)宏观物质的质量与微观粒子数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人们发现6.02×1023个C-12原子的质量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克。即6.02×1023个C-12原子的质量为12g。化学上将6.02×1023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而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物质规定为1摩尔。则1摩尔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4月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简答题
下列是小丽同学从不同角度整理的有关空气的笔记,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1)从组成成分认识空气: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液态汞放在密闭容器中连续加热12天,发现银白色的汞表面产生了一层红色的粉末状物质氧化汞,而密闭容器中的空气体积却减少了1/5。他对剩余的4/5的“空气”进行实验,发现它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又将红色粉末氧化汞收集起来再加热后又得到汞和气体,其气体体积恰好和原来密闭容器中减少的气体一样多。将这些气体再与容器中剩余的4/5气体混合,发现和空气一样。该实验第一次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拉瓦锡还因此首先揭示了燃烧的本质,否定了“燃素说”。后来的英国物理学家雷利从空气中分离出一定体积的氮气(质量为m1)并与用含氮的化合物分解产生的相同条件下同体积的氮气(质量为m2)进行比较,重复多次,结果均为m1>m2,能对该现象作出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微粒观点认识空气:如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①则“”可表示的微粒是______(填名称);
②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能表示空气的微观模型是______(填标号)。
(3)用变化的观点认识空气:把液态空气盛在一只烧杯中,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烧杯口,木条熄灭,而当液态空气蒸发余下约1/10后,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烧杯中,却观察到木条复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资源观点认识空气:空气作为重要的资源可以生产氮肥,其流程如图所示:
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______;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从环保视角认识空气:现在雾霾的产生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直接的关联,下列可能导致雾霾产生的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A.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
B.机动车使用高标号汽油
C.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工作或学习
D.发展高炉炼铁和水泥厂建设,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
E.城市建设或道路建设中用纱网覆盖裸露的沙土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4月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并成功研制出抗疟新药,成为我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小明同学认为其研究过程运用和体现了化学研究物质的内容和方法。于是,进行了以下总结,请你帮助他一起完成:
一、存在与制备
提取过程:屠呦呦研究团队先用水煎法(将青蒿放入水中,加热煮沸、浓缩),发现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无抑制效果,而采用95%的乙醇(乙醇沸点78℃)为溶剂进行提取,得到的提取物含有效成分30%~40%,后来又采用乙醚(沸点35℃)为溶剂进行提取,得到的提取物含有效成分达到95%以上,课题组将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存在于青蒿这种植物体内。
从植物青蒿中获取青蒿素晶体需经过溶解、__________、蒸发、结晶等步骤。该过程属于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二、组成与分类
确定中草药成分的化学组成是药物研制的重要内容,在成功分离出青蒿素晶体后,课题组立即分析其化学组成。
①定性分析
取适量青蒿素,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测得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由此推断青蒿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__(用符号表示,下同)。
②定量分析
实验测得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2,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3.83%,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7.8%,根据以上信息,可推知青蒿素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三、性质与结构
最初用水煎法未能得到青蒿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青蒿素的提取过程还可推测青蒿素另一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蒿素对疟原虫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它有较强的氧化性,青蒿素分子中具有怎样的结构才使它有较强的氧化性呢?
查阅资料得到我们熟悉的过氧化氢结构式和青蒿素的结构式如下,我们知道过氧化氢溶液有较强的氧化性,医疗上常用它杀菌消毒。对比可知,青蒿素分子中起杀菌作用的应是其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_部分。
四、转化与应用
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只有0.1%-1%,屠呦呦研究团队又以香茅醛为原料经13步化学反应合成了青蒿素,化学合成青蒿素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该团队还通过实验发现青蒿素经与硼氢化钠反应可转化成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
其抗疟活性和稳定性比青蒿素更优越的原因___________。由此也证明了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4月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简答题
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略去。如图2所示的是A、B、D、E的相关信息(重叠部分表示两种物质的共同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E的用途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4月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CO2并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的反应。
查阅资料得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CO2、H2O发生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CO2中混有的HC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4)装置E中收集的氧气还可以用下列图2装置中的____进行收集(填字母序号);
(5)为探究反应后装置C中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3实验:
根据判断,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为____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4月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使用的镁条表面呈黑色。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查阅资料】(1)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碱式碳酸镁、带结晶水的碳酸镁以及氢氧化镁等。
(2)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和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取右图装置5个进行如下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编号 | 主要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1 |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 再加入2 mL浓硫酸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2 | 加入2 mL 10%NaOH浓溶液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3 | 先加入2 mL浓硫酸 再通入约4 mL 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4 | 先加入4 mL饱和Na2SO3溶液 再充满CO2 | 镁条第5天有极少量变黑 后来变黑面积没有增大 |
5 | 先加入2 mL蒸馏水 再通入约4 mL CO2 |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 至第20天全部变黑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4中,Na2SO3的作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两个实验__________(填编号)可得出镁条表面变黑一定与CO2有关;
(4)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要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