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44595  144603  144609  144613  144619  144621  144625  144631  144633  144639  144645  144649  144651  144655  144661  144663  144669  144673  144675  144679  144681  144685  144687  144689  144690  144691  144693  144694  144695  144697  144699  144703  144705  144709  144711  144715  144721  144723  144729  144733  144735  144739  144745  144751  144753  144759  144763  144765  144771  144775  144781  144789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木炭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提出了猜想:
a.气体产物可能是二氧化碳;      b.气体产物可能是一氧化碳;
c.气体产物可能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1)如果猜想a成立,写出气体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2)如果猜想b成立,写出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O+C$\frac{\underline{\;高温\;}}{\;}$Cu+CO↑.
(3)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铁架台已略去),通过实验探究气体产物的成分.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E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C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由此可得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表示了初中科学中一些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圈Ⅰ中发生的反应都是分解反应
B.利用反应①可制得纯碱
C.利用反应②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D.圈Ⅱ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如图A、B所示,将锥形瓶(反应物未接触)放在天平上,右盘加砝码使之平衡,取下锥形瓶,将锥形瓶中两种物质混合,反应完全后将锥形瓶再放回天平左盘上.

①A瓶重新放回到天平上,天平能(填“能”或“不能”)保持平衡.
②B瓶重新放回到天平上,天平能否保持平衡?不能,理由是反应生成的氧气扩散到锥形瓶外.
③从原子的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2)如图C所示,用细线系住镁条使之平衡,然后在镁条一端用酒精灯加热.镁条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
①写出镁在空气中加热的化学方程式2Mg+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
②加热一段时间后,镁条不能(填“能”或“不能”)保持平衡.
(3)某同学利用如图D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体积分数).他的操作过程如下(有100mL和500mL量筒供选用):
①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后,将c处的止水夹夹紧,点燃红磷后,迅速插入左边的广口瓶中;
②待燃烧停止,整个装 置冷却至室温后,将c处的止水夹打开.结果发现烧杯中的水进入到广口瓶中;
③待烧杯中的水不能再进入广口瓶后,打开广口瓶的橡胶塞,将广口瓶中的水全部倒入到100mL量筒中,测得其中水的体积为76ml.
④该同学又设法准确地测定了广口瓶中空气的体积,数据为400mL.
回答下列问题:①红磷燃烧时最明显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
②该同学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与理论值21%相比较,产生误差的原因很可能是红磷不足(导气管的体积可忽略不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现有图1A、B、C、D、E五种实验装置:

(1)写出对应序号的仪器名称:①酒精灯,④长颈漏斗.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
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选择C装置来收集氧气.即使这样,最后发现收集到的氧气还是不纯,可能的原因是:未等导气管口处有均匀气泡,就收集了气体.
(3)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收集二氧化碳时应选择D装置.
(4)将二氧化碳依次通过如图2装置,写出A、B 两处可观察到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A处: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处:现象:下层蜡烛先灭上层后灭,
该实验体现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有:①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②密度比空气大;③不可燃;④不助燃(要求至少答出2点,否则不给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请运用你在初中学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或解释下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家用煤炉中的蜂窝煤有12孔、14孔,甚至16孔等多个品种,孔道越多燃烧越充分,理由是孔道越多,与氧气接触越充分;
(2)铝能制成箔做包装品材料的原因是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3)除去保温瓶内胆中的水垢,可选用厨房中的食醋;
(4)切过咸菜的菜刀(未清洗擦干)更易生锈,原理是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氯化钠能够加快生锈的速率;
(5)油锅着火时可以倒入洗过的蔬菜来灭火,其中的道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6)工人师傅切割铁板时,常用硫酸铜溶液在铁板上画线即可留下红色的印记,此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是:CuSO4+Fe=Cu+Fe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   B.金刚石   C.生铁    D.蒸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 C15H22O5 )治疗疟疾而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青蒿素的一个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
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C.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63.8%
D.青蒿素属于无机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杂质含量,取一定质量的该样品与1g二氧化锰混合,其总质量为6g,然后依次加热该混合物t1、t2、t3、t4时间后,分别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记录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化学反应)
加热时间t1t2t3t4
剩余固体质量(g)4.244.164.084.08
试计算:
(1)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氧气的总质量是1.92g
(2)原样品中杂质的质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写出下列有关仪器的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已知A、B、C、D是四种化合物,甲、乙、丙是三种单质,且A是含碳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0.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1)写出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CH4,乙H2,丙C.
(2)写出C与丙反应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C+CO2$\frac{\underline{\;高温\;}}{\;}$2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