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44814  144822  144828  144832  144838  144840  144844  144850  144852  144858  144864  144868  144870  144874  144880  144882  144888  144892  144894  144898  144900  144904  144906  144908  144909  144910  144912  144913  144914  144916  144918  144922  144924  144928  144930  144934  144940  144942  144948  144952  144954  144958  144964  144970  144972  144978  144982  144984  144990  144994  145000  145008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学会分析,寻找规律是学好化学的方法之一.分析NH3、X、NaNO2、NO2、KNO3的排列规律,可知X代表的化合物是(  )
A.N2B.NOC.NO2D.Ca(N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找出联系、发现规律是我们学好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
(1)请你仿照下表中的示例,找出CO2、CH4、C2H2(乙炔)、C2H4(乙烯)这四种气体之间存在的另外一个规律并排序.
规律排序
示例:标准状况下,密度由大到小CO2、C2H4、C2H2、CH4
(2)下表列出的是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部分信息未列出).
元素NaMgSiPCl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1234567
原子半径(10-10m)1.861.601.431.101.020.994
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1+2+4
-4
+5
-3
+7
-1
经分析得出:第三周期元素(Na-Cl)的最高正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3)等电子体具有原子数目相同,且电子数目相同的特征.下列各组中的粒子属于等电子体的是AB(填序号)
A.NO和O2+    B.CO和N2    C.NO2和CO2    D.SO2和C1O2
(4)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由H、C、O、S等4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均已略去).
已知A~D均含一种相同元素,A、B、D均为氧化物,A是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且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B、D的元素组成相同且在常温下均为液态,B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的大,C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请回答:
①A的化学式为CO;
②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不相符的是(  )
A.O2-:氧离子
B.C2H5OH:表示酒精由三种元素组成,且1个分子中含9个原子
C.3H:3个氢元素
D.2N2:表示2个氮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下图中选择装置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酒精灯;b集气瓶.
(2)甲同学用氯酸钾、二氧化锰等试剂,从图中选择A、D装置的组合制取氧气.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
②在用橡胶管连接装置A和D中的玻璃导管时,应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橡胶管.
③收集气体前,应将集气瓶装满水,并倒扣在水中.当气体连续均匀地从导气管口冒出时,将导气管伸入到集气瓶口开始收集.判断气体已集满的方法是有气泡从瓶口冒出.
④收集氧气还可选用的装置是B(选填字母).
(3)甲同学用氯酸钾等试剂制取氧气反应结束后冷却,对制取氧气后的固体残渣(已完全反应)作如下回收处理:
①通过以下四步实验操作可回收不溶物二氧化锰.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B、C、D、A(填写序号).
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
②过滤时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漏斗(带滤纸)、烧杯、玻璃棒.
③过滤时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滤纸折叠过程图示中,正确的是甲(选填“甲”或“乙”).
甲:A→B→C   乙:A→B→D

(4)乙同学选A装置用KMnO4固体制氧气,需要对A装置进行的改变是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KMnO4固体放入A中大试管里,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用排水法收集到的O2量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
猜想Ⅲ:反应生成的K2MnO4和MnO2都分解放出O2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下列实验: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测Ⅰ、Ⅲ错误;第二组同学取K2MnO4加入试管中,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
【拓展延伸】实验发现,KClO3固体加热到400℃时,生成O2的速率还是很慢,但如果将KMnO4固体与KClO3固体混合加热,则KClO3的分解速率大大加快.请说明KMnO4在KClO3的分解反应中并不是作催化剂的理由因为在反应过程中KMnO4生成了别的物质,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发生了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
(2)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我不同意(“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和镁反应生成了氧化镁.
(3)小红按如图1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3N2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
把黄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在试管口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实验现象:产生气泡,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结论:黄色固体是Mg3N2
(4)为了证明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小红又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①: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2所示的装置;另准备一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步骤②: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五分之一左右.
步骤③: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迅速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A.步骤②的目的是使氧气完全反应.写出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B.在步骤③“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是由于瓶内气压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气压
C.写出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的化学方程式3Mg+N2$\frac{\underline{\;点燃\;}}{\;}$Mg3N2
【反思与交流】
(5)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的质量却大于Mg3N2.请给出合理的解释相同条件下,镁更容易和氧气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某同学按如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反应前天平平衡,然后将稀盐酸倒入烧杯中与碳酸钠充分反应后,再称量,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天平指针向右偏转(填“左”或“右”).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到空气中去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查阅资料】
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 体积二氧化碳,所得溶液pH 约为5.6.
【提出问题】
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一、在通常状况下,测定二氧化碳溶液水所得溶液调查PH,判断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体积.

(1)甲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实验时,需先将甲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其操作是:开启弹簧夹K1、关闭弹簧夹K2,打开活塞,滴加稀盐酸至空气排尽.检验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K1导管口处,若木条熄灭则空气已经排尽.
(3)关闭K1,打开K2,K3.待丙装置中收集半瓶气体时,关闭活塞K2和K3,充分振荡丙装置.然后用pH 计测得如下数据:
物质丁装置中溶液丙装置中溶液
pH6.505.60
分析可知,在丙和丁装置中所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小于(填“大于”“小于”“等于”) 丙和丁装置中溶液的总体积.
(4)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的HCl气体.若没有乙装置,则测出的溶液pH 会偏小.
实验二:在通常状况下分别测定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从而得到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5)用氧气测量仪测得收集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起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都以21%计),则最终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大的是排水(填“排空气”或“排水”)法,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差值是15.7%.
【结论与反思】
(6)由实验一、二分析,你认为二氧化碳能(填“能”或“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能减少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措施是升温或加酸或事先制成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写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从2014年1月至今,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媒体曝光的自来水异味事件已达10起,日前发生的兰州水污染事件,更加引起了从们对于水的质量关注.水源地污染的情况非常严重,让人触目惊心.因此珍惜水、爱护水源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1)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不明文的习惯,有的人把生活中的拉圾随手扔进河里面,慢慢的日积月累河里面发出了难闻的气味.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人闻到难闻的气味的原因是B.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隔
(2)生活中许多水源被人们的不文明习惯所破坏.新水源需检测和处理后才能成为饮用水.①净化水时,可以通过加入絮凝剂凝聚、沉降,然后通过过滤(填操作名称)进而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②可以通过煮沸操作杀灭水中的细菌.
(3)日常生活中硬水给人们带来许多麻烦,生活中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与软水.
(4)有些科学家预言:“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这句话警示我们应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一是节约用水,二是防止水体污染.请你举一例节约用水的做法:淘米水浇花(合理答案均可).
(5)自然界的水常常遭到人为污染.如使用含磷洗衣粉的生活污水会造成水中藻类大量繁殖,使水质恶化.这里的“磷”是指A.
A.元素    B.原子    C.离子    D.分子
(6)如图是电解水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试管a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写出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stackrel{通电}{→}$氢气+氧气,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电解水实验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该实验所得数据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现象,你认为下列解释或结论不可取的是D
A.生成氧气一端的装置气密性不好
B.相同条件下,在水中溶解的氧气比氢气稍多
C.连接生成氧气一端的电极被氧气氧化,消耗了一部分氧气
D.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确认实验成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某实验小组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如图1,收集两塑料瓶(500mL)二氧化碳气体,向甲瓶中加入150mL澄清石灰水、乙瓶中加入150mL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盖紧瓶盖,振荡.
①甲中出现的现象有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塑料瓶变瘪.
②由乙中出现的现象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有毒气体
B.不能溶于水
C.密度比空气小
D.二氧化碳水溶液中滴入石蕊溶液变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