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45714  145722  145728  145732  145738  145740  145744  145750  145752  145758  145764  145768  145770  145774  145780  145782  145788  145792  145794  145798  145800  145804  145806  145808  145809  145810  145812  145813  145814  145816  145818  145822  145824  145828  145830  145834  145840  145842  145848  145852  145854  145858  145864  145870  145872  145878  145882  145884  145890  145894  145900  145908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在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CO和CO2的分离和干燥.现只有稀盐酸、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操作过程:应先关闭b,再打开a,乙中排出CO气体.若获得另一种气体,丙中盛放的溶液为稀盐酸,操作为关闭a,打开b,此刻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下表是混有甲烷的空气在有限空间内点火时的现象:
混合气中甲烷的体积分数2.0%4.0%5.0%6.0%9.0%10.0%15.0%16.0%18.0%
点燃时的现象不爆炸不爆炸不爆炸爆炸强烈爆炸爆炸爆炸燃烧燃烧
(1)若在有限的空间内甲烷与空气按1:6的体积比混合,点燃时的现象为爆炸;
(2)煤矿的矿井里常含有甲烷,你认为煤矿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是保持通风,严禁烟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最近几年,频繁的雾霾天气引起大家的重视,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雾霾的有害成分主要来自汽车、工厂、家庭燃烧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其危害非常大.其中二氧化硫不仅是造成雾霾的元凶,而且还会造成局部地区的酸雨,某科技兴趣小组以小麦幼叶为实验对象,研究SO2对植物的危害.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硫酸溶液与固态的亚硫酸钠反应可产生SO2气体,设计实验如图所示.
(1)该小组若向制取0.64g二氧化硫,至少需要亚硫酸钠多少克?(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SO2↑+H2O)
(2)在实验中,丙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
(3)下列哪些措施可有效减少雾霾天气的形成②③④⑤.
①禁止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④倡导低碳生活,增强全民的减排意识⑤种植夹竹桃、垂柳、木槿、山茶花、石榴等能吸收二氧化硫气体的植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某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滴加的药品均过量.请你利用图中所给药品和他们一起进行研究.

(1)实验后某试管中为黄色溶液,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2)实验后CF试管中为无色溶液.(填字母)
(3)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则实验现象为无现象或是有气泡产生.
(4)实验结束时,他们将实验废液导入同一废液缸中,观察后,他们猜想最终的废液可能呈酸性.为了验证猜想,利用上述实验中未涉及到的酸的化学性质,另选药品进行实验:取少量废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观察现象,证明最终的废液呈酸性.实验后为了避免废液造成不良后果,他们对废液进行了恰当处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有一种叫Thibacillus ferokidans的细菌,在氧气存在下可以将黄铜矿氧化成硫酸盐,这个反应时在稀硫酸溶液中进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X+2H2SO4+17O2$\stackrel{细菌}{→}$4CuSO4+2Fe2(SO43+2H2O,其中X代表黄铜矿,则X的化学式为CuFeS2.某工厂利用该种细菌提炼黄铜矿,在该工厂的废液中,可能含有硫酸铁、硫酸铜、硫酸、硫酸钠、氯化钠、碳酸钠和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多种.初三科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废液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废液观察,为澄清的无色溶液;
(2)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继续加入稀硝酸,无明显现象;
(3)第三步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加入铁粉后,产生大量气泡.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推断:废液中肯定含有硫酸,肯定不含有硫酸铁、硫酸铜、碳酸钠、硝酸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反应领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下面是他们研究烯烃反应的示意图:

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自然界中最简单的烯烃是乙烯,化学式C2H4,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聚乙烯及聚氯乙烯)、合成乙醇(酒精)的基本化工原料.自然界中乙烯少量存在于植物体内,是一种已证实的植物激素,能使植物生长减慢,促进叶落和果实成熟,乙烯是一种无色气体,易燃烧,并放出热量,燃烧时火焰明亮.请写出乙烯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C2H4+3O2$\frac{\underline{\;点燃\;}}{\;}$2C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铁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铁的冶炼和利用已成为目前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一、生活中使用的防寒热帖利用了铁生锈原理,其工作过程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二、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和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得到铁合金.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1)甲同学为探究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先后进行了四次实验(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实验数据如下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所取合金的质量∕g10102030
所加稀硫酸的质量∕g10012080X
生成氢气的质量∕g0.30.30.3Y
请回答:上表第四次实验中合金力的铁恰好与稀硫酸完全反应,则Y=0.9g,该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84%
(2)乙同学提出单质碳也具有还原性,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2Fe2O3+3C$\frac{\underline{\;高温\;}}{\;}$4Fe+3CO2↑,为什么工业上不用焦炭作为还原剂直接还原铁矿石?于是,他模拟工业炼铁设计如下对比实验(查阅资料获知NaOH溶液可吸收CO2气体);
①取两份相同质量的氧化铁粉末.一份与足量的碳粉均匀混合放入下图装置A的硬质试管总;另一份放入下图装置B的硬质玻璃管中.
②装置A和B两组实验同时开始进行.在装置B的反应中,实验开始前,先通CO(选填“通CO”或“加热”);实验结束后,继续通入CO直至冷却至室温.

此时,发现装置B的硬质玻璃管中固体完全由红色变为黑色,装置A的硬质试管中仍有红色固体.因而他认为焦炭和铁矿石都是固体,接触面积小,不易完全反应时工业上不用焦炭作为还原剂直接还原铁矿石的一个原因.
(3)丙同学经过查阅资料发现除了上述原因外,工业上不用焦炭作为还原剂直接还原铁矿石还有一些其它原因,试写出其中的一个生铁和焦炭都是固体,不易分离.
(4)丁同学利用图B装置,取不同质量的铁的氧化物进行实验.所得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铁的氧化物质量/g生成铁的质量/g
14.002.81
28.007.62
310.007.01
412.008.42
514.009.81
616.0011.22
718.0012.63
820.0014.03
从上表可以看出进行第2次实验时,所得数据十分不可靠,故舍去.请分析造成此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可能是反应时间太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已知:将10g氯酸钾和2g二氧化锰混合后放入试管中加热,收集所需要的氧气后,停止加热让试管冷却,称得试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2g,求生成氯化钾的质量.
(1)小意很快得到(10g+2g-7.2g)是O2(填化学式)的质量;
(2)进而求出KCl的质量,请你写出小意计算KCl的质量的过程;
(3)小思依据上述计算的结果发现题目数据有问题.请你通过简单的计算,论证他的发现.
(4)如何才能更正该题呢?小意和小思认为有许多方法,例如将题目中“10g氯酸钾”改为“ag氯酸钾”,其他物质的质量不变,则a的取值范围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把光亮的铁丝插入到质量分数为10%的足量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
(1)铁丝表面发生的变化有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2)如有5.6克铁丝反应了,需消耗多少克硫酸铜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同学们在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构建了如图所示知识网络,A、B、C、D是不同类别的无机化合物,①②③④⑤表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反应后生成的溶质的化学式为FeCl3,实验现象为红色粉末溶解,溶液变黄.
(2)物质C应具备的条件是可溶性的盐,且在复分解反应中能产生气体、水或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