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45802  145810  145816  145820  145826  145828  145832  145838  145840  145846  145852  145856  145858  145862  145868  145870  145876  145880  145882  145886  145888  145892  145894  145896  145897  145898  145900  145901  145902  145904  145906  145910  145912  145916  145918  145922  145928  145930  145936  145940  145942  145946  145952  145958  145960  145966  145970  145972  145978  145982  145988  145996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氨水呈碱性.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NH4Cl)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同时还生成氯化钙和水.

(1)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反应原理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2)实验室可选上图装置中的A作发生装置,C作收集装置.用生石灰与浓氨水混合快速制取大量的氨气,可选上图装置中的B作发生装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各组物质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的是(  )
A.氯化钙和碳酸钙B.硝酸钾和硝酸钠C.氧化铜和炭粉D.水和植物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的纯度,取2.0g该石灰石样品,将20.0g稀盐酸平均分成4份,分4次加入到样品中,充分反应后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数据见表:
次数1234
加入盐酸质量/g5.0 5.0 5.0 5.0 
剩余固体的质量/g1.510.50.5
计算: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
(3)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小李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到化合物根据导电性的不同,可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两大类.其中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于是他以食盐、硝酸钾、蔗糖、氢氧化钠和硫酸铜为材料,按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
物质
导电性
状态
食盐NaCl硝酸钾KNO3蔗糖C12H22O18氢氧化钠NaOH硫酸铜CuSO4
固态×××××
熔化状态×
水溶液×
(1)由此实验可知,上述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蔗糖.
(2)老师告诉小李同学,用上述装置实验,电解质溶液在导电的同时,在电极a、电极b上都会有新的物质生成.据此判断,这是一种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电极a、b应具有的性质是在熔化或水溶液中能导电.
(3)查阅资料得知,电解质能导电,是由于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些阴、阳离子在电流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如氯化钠在水溶液里会产生能自由移动的Na+和Cl-,当闭合开关后,Cl-离子会由b向a方向移动.
(4)进一步查阅资料得知,一定量溶液中的阴、阳离子越多,溶液的导电性就越好.据此判断,当闭合开关后,向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持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时,灯泡的亮度会如何变化?先变暗直至熄灭后逐渐变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学习小组为了分离NaCl和C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20克.设计方案如下:

(1)有同学提出,因滤液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钠,应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再蒸发结晶才能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2)如果实验过程中得到白色沉淀10克,试计算原混合物中有多少克CaCl2固体?(假设实验过程中无损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小华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时,发现在一些池塘塘底会冒一些气泡,于是他用排水法收集了一大塑料瓶气体(图A),为了弄清它的成分,小华进行了有关实验.

(1)为取用瓶中的气体,他需要在A装置上接一个注水装置,用水将瓶中的气体排出.图中的B、C、D都可做注水装置,他应选用C装置.
(2)小华将装置连接如下:带有注水装置的A→H→I,在I处点火发现能燃烧.他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这种气泡的可燃性.
(3)如果小华想探究A中的气体燃烧后有无CO2生成,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应为:带有注水装置的A→F→I,I装置的烧杯壁上涂有澄清石灰水.若I杯壁处出现浑浊,说明气体燃烧后有CO2生成.
(4)小华通过查阅资料获悉,这是一种混合气体,主要含有CH4,还含有CO2、N2和CO等.他将装置连接如下:带有注水装置的A→E→H→I(燃烧后生成的气体)→G→E,观察到的现象是无水硫酸铜变蓝,石灰水均变浑浊.仅由以上实验现象分析此气体的组成,结论是气体中一定含有CO2和CH4,不能确定N2和CO的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3.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frac{\underline{\;电解\;}}{\;}$2H2↑+O2
B.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C.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电能和太阳能的相互转化
D.目前未能使用氢气作为普通燃料的主要原因是氢气易爆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气体中,石蕊试纸不变色.将CO2气体通入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再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冷却到原温度后,再次通入CO2,溶液又变红色.上述实验现象能说明的是(  )
A.CO2气体具有酸性
B.CO2气体不能溶于水
C.CO2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CO2水溶液在加热的情况下酸性会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为证明某些反应确实发生而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的实验方案.

(1)为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甲小组的同学设计的下列四种方案如图1,你认为不可行的是CD.(选填字母编号).
(2)为证明NaOH溶液与H2SO4溶液发生了中和反应,乙小组同学和丙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两个不同的实验方案.
①乙小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的实验证明二者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所用的试剂有NaOH溶液、H2SO4溶液、CuSO4溶液.乙小组同学选择的试剂A的名称是足量的硫酸溶液或足量的稀硫酸(并用“少量”、“足量”等指明试剂的用量);CuSO4溶液与NaOH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
②丙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H2SO4溶液,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H2SO4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请简述该实验方案中强调“测得pH小于7”的理由是因为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时,碱性减弱,溶液的pH变小,但是不能等于或小于7,如果pH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铁粉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现有m1g生锈的铁粉样品,某兴趣小组同学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CO气体极难溶于水,铁锈按氧化铁处理).

(1)装置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2)某同学欲通过乙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乙中的最佳试剂是③.(选填序号).
①水
②稀盐酸
③氢氧化钠浓溶液
④澄清石灰水
(3)上述实验过程中,CO气体除作为反应物外,还能起到的作用是:实验开始时,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停止加热后,防止甲中生成物被氧化,防止乙中的溶液倒吸入甲中等.请你再写出一点CO气体在上述实验中起到的作用将装置中的CO2送入NaOH溶液中
(4)完全反应后,该同学称得铁粉的质量为m2g,同时测得装置乙增重m3g,则铁粉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frac{40{m}_{3}}{33{m}_{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