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45861  145869  145875  145879  145885  145887  145891  145897  145899  145905  145911  145915  145917  145921  145927  145929  145935  145939  145941  145945  145947  145951  145953  145955  145956  145957  145959  145960  145961  145963  145965  145969  145971  145975  145977  145981  145987  145989  145995  145999  146001  146005  146011  146017  146019  146025  146029  146031  146037  146041  146047  146055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的类别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所决定的
C.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如图是密闭体系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参加反应的个数比为2:1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C.反应前后分子不变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红磷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产生大量白雾
D.细铁丝伸入氧气瓶火星四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下表是KNO3的部分溶解度数据,请回答问题:
温度/℃0204060
溶解度/g13.331.663.9110

(1)40℃时,将70g KNO3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为163.9g.
(2)60℃时,从KNO3的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的两种方法是降低温度、蒸发溶剂.
(3)50℃时,KNO3的溶解度范围是63.9g~110g.
(4)依据溶解度数据,请在如图坐标图中画出KNO3的溶解度曲线的草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粉至过量,如下图所示,下列图象合理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后剩余固体B.洁净的空气
C.冰水混和物D.加碘食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处理10t含氧化铁80%的铁锈(杂质不与盐酸反应),需要20%的盐酸多少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老师讲铜的性质之前,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铜制品,小红带来紫红色的粗的铜导线,小明带来了黄色的铜螺母,他们带的铜制品颜色不同的原因是组成不同.
老师选择了小红的铜导线(粗)做实验.
老师把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铜丝表面就变黑了,老师说生成了氧化铜.小明提出疑问:“黑色物质还可能是酒精燃烧产生的炭黑呢.”就此问题做如下研究:
[提出问题]黑色物质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黑色物质是氧化铜
猜想二:黑色物质是碳
猜想三:黑色物质是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并验证]
第一组同学用一氧化碳还原黑色物质,出现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的现象,得出结论:猜想一正确.
第二组同学把变黑的铜丝伸入稀硫酸中,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H2SO4═CuSO4+H2O.他们与一组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第三组同学把变黑的铜丝继续加热,发现黑色固体逐渐增多.冷却后敲打,黑色固体脱落后,加热部分的铜丝明显变细.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猜想一正确.
[得出结论]猜想一正确.加热铜丝一定发生的反应是2Cu+O2$\frac{\underline{\;\;△\;\;}}{\;}$2Cu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交流与反思]老师明确指出第三组同学的实验有问题,存在的问题是变黑的铜丝表面的氧化铜能够阻止铜和氧气进一步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我们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如图所示实验都涉及到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请结合具体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Ⅰ中,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实验完毕,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当白磷刚露出水面便剧烈燃烧起来,原因是与氧气接触.
(2)实验 II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中的一组对比实验,根据①中铁钉先生锈的现象,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水和氧气相接触;为有效控制变量,①②中的水都要使用煮沸后冷却的水.
(3)Ⅲ是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一组实验,①是把干燥的紫色小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起到对照作用,②是把喷水后的紫色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现象是紫色的小花变成红色,结论是CO2+H2O=H2C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如图1所示,依据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是C.
(2)2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B>A=C.
(3)50℃时,A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2:3.
(4)将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溶质、降低温度(填两种方法).
(5)50℃时,A、B、C如图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20℃时,所得溶液质量的关系是C>B>A(用>、<或=表示).
(6)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B物质溶液,以下操作中会导致所配置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②③(填序号).
①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