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46720  146728  146734  146738  146744  146746  146750  146756  146758  146764  146770  146774  146776  146780  146786  146788  146794  146798  146800  146804  146806  146810  146812  146814  146815  146816  146818  146819  146820  146822  146824  146828  146830  146834  146836  146840  146846  146848  146854  146858  146860  146864  146870  146876  146878  146884  146888  146890  146896  146900  146906  146914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煤的燃烧B.铜的锈蚀C.烧碱变质D.洗衣粉乳化油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科学史上每一次重大发现都极大地推进了科学的发展,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对化学突出贡献在于(  )
A.提出了元素周期律
B.首次较准确的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C.揭示了燃烧的本质
D.提取了治疟药物青蒿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现有一样品,经分析氢氧化钾、碳酸钾和水三种物质,向该样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100g,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中性溶液.蒸干该溶液可得到的固体的质量是17.4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天津滨海新区一处集装箱码头发生爆炸,该事故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据悉,现场内主要有毒物质为甲苯二异氰酸酯(C9H6N2O2).甲苯二异氰酸酯是水白色或淡黄色液体,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高浓度的甲苯二异氰酸酯蒸气会引起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和肺水肿;液体与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液体与眼睛接触可引起严重刺激作用,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损伤,且并无特效解毒剂.根据信息请回答:
(1)甲苯二异氰酸酯(C9H6N2O2)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16;
(2)甲苯二异氰酸酯(C9H6N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4;
(3)甲苯二异氰酸酯(C9H6N2O2)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1%.(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已知: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氮化镁(Mg3N2),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
(1)写出氮化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3N2+6H2O═3Mg(OH)2+2NH3↑;
(2)a 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固体的总质量m为$\frac{25a}{18}$g<m<$\frac{5a}{3}$g;(用含a 的式子表示m 的取值范围)
(3)某学生对该混合物中氮化镁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
I.碱石灰是固体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常用作干燥剂,不与NH3反应.
II.2NH3+H2SO4=(NH42SO4
III.NH3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精确称量镁在空气中燃烧后的固体5.00g 放入锥形
瓶中,称量装置C,连接好装置;
③关闭活塞K,打开A 中分液漏斗活塞,逐滴加入水,
至样品恰好完全反应;
④打开活塞K,鼓入空气;
⑤再次称量装置C,装置C 增重0.34g.
请回答:
(一)装置B 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
(二)装置D 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C装置中;
(三)实验步骤④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使生成的氨气完全被浓硫酸吸收;
(四)固体混合物中Mg3N2 的质量分数为20%;
(五)实验证明此方法测定的结果偏低,可能原因是部分氨气溶于水中 (写一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15g石灰石样品,把8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成分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稀盐酸的用量/g剩余固体的质量/g
第一次2010
第二次205
第三次203
第四次20m
(1)从以上数据可推知,m=3.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80%.
(3)求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西园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作进一步探究.
Ⅰ.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实验过程】
(1)截取一根长短合适的玻璃管,利用酒精喷灯将其加工成长柄双V管.
(2)按如图所示,装好药品和试纸,确保长柄双V管处于水平的平衡状态.
(3)以下操作不考虑空气的干扰.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用酒精灯加热左端的碳酸钠2min长柄双V管保持水平,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②再加热右端的碳酸氢钠2min长柄双V管右端上升,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等物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拓展延伸】
(4)碳酸钠俗称苏打、纯碱等,常用作洗涤剂.
(5)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常用于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等.
Ⅱ.探究碳酸氢钠受热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成分
【作出猜想】
同学们猜想碳酸氢钠受热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成分可能是:
①全部是碳酸氢钠;②全部是碳酸钠;③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老师指出,猜想①无需验证,就知道不合理,因为长柄双V管右端上升,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说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不可能全部是碳酸氢钠.
【查阅资料】
碳酸氢钠溶于水吸收热量,碳酸钠溶于水放出热量.
【设计方案】
同学们设计出下列3个实验方案,其中正确的是B(填序号).
A.将残留的白色固体溶于水,若有放热现象,则猜想②正确
B.加热一定量残留的白色固体,若质量减轻,则猜想③正确
C.向残留的白色固体中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猜想②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天津港“8•12”爆炸现场有700t氰化钠(NaCN).NaCN剧毒能与CO2反应,遇水会放出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清除NaCN污染的方法是在碱性条件下通入Cl2,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2NaCN+8NaOH+5Cl2═2CO2↑+N2↑+10NaCl+4H2O.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NaCN中,碳、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4、-3
B.NaCN溶液的pH>7,说明该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
C.存有NaCN的仓库发生火灾,不能用水或CO2扑灭
D.处理含有98 gNaCN的污染源,至少需要355 g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同学发现,做实验用的NaOH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开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A同学:该溶液没有变质,只含有NaOH
B同学:该溶液全部变质,只含有Na2CO3
C同学:该溶液部分变质,含有NaOH和Na2CO3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
【实验探究】B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无明显现象.由此B同学得出结论:自己的猜想不成立,A同学的猜想成立.
【评价与交流】请你评价B同学的结论:(1)同学的结论错误,如果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少量的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少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和氢氧化钠反应而看不到气泡.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B同学在验证自己的猜想时,若将所加试剂调换成足量的另一种试剂(2)Ca(NO32[或Ba(NO32](填化学式),观察到有(3)白色沉淀产生,待不继续反应后,继续滴加(4)酚酞试液,既能验证自己的猜想.也能确定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C同学通过该方案进行实验,最终确定了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在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时,一般先(5)加入足量的中性试剂除掉碳酸钠,再(6)滴加试剂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存在就可以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每天钙的适宜摄入量不同,哺乳期妇女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200mg,如图为某保健品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
(1)维生素D3的化学式为C27H44Ox,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84,则x的数值是1.
(2)每片药片含钙0.6g.
(3)假设某哺乳期妇女每天除食物摄入外,还需补充1200mg的钙,则每天需服“钙尔奇”2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