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49837  149845  149851  149855  149861  149863  149867  149873  149875  149881  149887  149891  149893  149897  149903  149905  149911  149915  149917  149921  149923  149927  149929  149931  149932  149933  149935  149936  149937  149939  149941  149945  149947  149951  149953  149957  149963  149965  149971  149975  149977  149981  149987  149993  149995  150001  150005  150007  150013  150017  150023  150031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物质A、B、C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
(1)若三种物质均含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且C是单质,则A→C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2)若三种物质均含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C是难溶于水的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A的化学式为CO2;B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项用途是用作洗涤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改变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的质量比为45:16D.反应前后氮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刘明用石灰石(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在准备将反应后的废液倒进废液缸时,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未知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他决定利用该废液,测定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他将废液过滤,然后向废液中慢慢滴加Na2CO3溶液,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在加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开始时没有发现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的溶质除含有CaCl2外,还含有HCl;
(2)计算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请你以pH为纵坐标,加入的碳酸钠溶液质量为横坐标,画出pH随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图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过氧化钠(Na2O2)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于是他们做了以下探究实验.
实验1: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
请你对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进行分析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的氧气和脱脂棉接触,同时放热使温度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
实验2:向盛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试管中加入水,充分反应后,取试管中的少量溶液放入另一小试管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过了一会,红色又褪去了.
[提出问题]溶液为什么先变红,过了一会,红色又褪去了呢?
[猜想]甲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查阅资料]①滴加酚酞呈现红色的溶液遇到H2O2时,H2O2可以破坏酚酞的结构,使酚酞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再显红色;②酚酞在稀碱性溶液中稳定显红色,而在浓氢氧化钠等溶液中显红色后又褪色.
[猜想]通过查阅资料后,该兴趣小组对溶液的红色褪去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猜想.
猜想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可能生成了H2O2;猜想B: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太浓.
[实验探究]请你将下列实验方案填写完整
猜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A取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放入试管中,
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后,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猜想A
正确
B取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放入试管中,
加入足量的水后,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过了一会,红色又褪去了
猜想B
错误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除了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外,还存在另一反应,则另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O2+2H2O=2NaOH+H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伊伐布雷定(C27H36N2O5)是世界上治疗心脏病的最新药物之一.下列有关伊伐布雷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伊伐布雷定属于有机化合物B.伊伐布雷定分子由70个原子构成
C.伊伐布雷定由4种元素组成D.伊伐布雷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碳酸氢钠是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在生活中用途广泛.小红同学设计实验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她的探究活动.
【探究实验1】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方案】取少量该固体加入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现象:溶液变成浅红色.结论:①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
【探究实验2】能与酸反应.
【实验方案】取少量该固体加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现象:②固体溶解,产生气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NaHCO3+HCl═NaCl+H2O+CO2↑.
【探究实验3】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如图,并进行实验.
现象:试管口有水珠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充分加热后,试管中留下白色固体.
结论:碳酸氢钠受热有二氧化碳.水和白色固体生成.
请你帮小红设计实验,证明试管中留下的白色固体是Na2CO3,而不是NaOH.(所选试剂不能用酸)
步骤:④取少量该固体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
现象:⑤产生白色沉淀.
试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⑥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拓展应用】根据以上探究,请说出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用途:⑦用作发酵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当打开止水夹,挤压滴管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时,观察到试管②有气泡产生.
(1)当打开止水夹,挤压滴管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时,观察到试管②有气泡产生.
①若固体B来源于饮料罐,写出一合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②若固体B来源于废电池,且发生分解反应,写出一合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③若液体A遇固体B发生化合反应,写出一合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aO+H2O═Ca(OH)2
④若固体B来源于厨房用品,写出一合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防治碘缺乏病日”的主题是“坚持食用碘盐,预防出生缺陷”.据了解,有些偏远地区不少人受到碘缺乏病威胁,这是源于碘盐每500克售价1.2元,不加碘的私盐往往0.5元就卖.巨大的利润驱使不法分子走街串巷,将这些非碘盐直销到偏远地区、农村.
(1)资料表明:炒菜爆锅时加碘盐,利用率为10%;中间时间放碘盐,利用率为60%;出锅时放碘盐,利用率是90%;拌凉菜时放碘,利用率是100%.据此,请你在加碘盐包装袋上“食用方法”一栏里拟定应出示的文字(控制在15字内)在炒菜时,等到菜快熟了再加碘盐.
(2)一种测定含碘量的化学原理是:KIO3+5KI+3H2SO4=2K2SO4+3I2+2H2O,I2+2Na2S2O3=2NaI+Na2S4O8,从碘元素考虑,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共同的特点是碘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请你根据你的理解,将“氧化还原反应”用画图画在如图合适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金属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钠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钠的熔点是97.81℃,沸点是882.9℃.将金属钠放入水中,可以反应生成NaOH和H2;钠跟氧气混合加热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Na2O2)固体,钠跟C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和单质碳.
(1)试写出钠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2)小刘同学用图A装置做钠跟氧气反应实验,观察到生成物中出现黑色固体,则该黑色固体是C(填化学式),试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Na+3CO2$\frac{\underline{\;\;△\;\;}}{\;}$C+2Na2CO3

(3)为了探究黑色固体成分,小刘同学进行了下列探究.
探究反应中CO2的来源:
猜想①:CO2的来源于空气;猜想②:CO2的来源于酒精燃烧;在上述两种来源中,②(填序号)是CO2的主要来源.用图B和C装置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参加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江西是个好地方.鄱阳湖上渔船飘,钨矿稀土是宝藏,南丰桔子甜又香,景德镇瓷器美名扬…
(1)鄱阳湖水属于混合物(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赣南有丰富的钨矿,制作灯丝选用钨而不用其他金属的原因是钨具有熔点高的性质;
(3)南丰桔子中的桔汁除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外,还含有的营养素是水、无机盐、糖类;
(4)青花瓷图案所用颜料成分之一--蓝紫色的硅酸铜钡(化学式为 BaCuSi2Ox,其中铜元素显+2价)则x 的数值为6.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