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54010  154018  154024  154028  154034  154036  154040  154046  154048  154054  154060  154064  154066  154070  154076  154078  154084  154088  154090  154094  154096  154100  154102  154104  154105  154106  154108  154109  154110  154112  154114  154118  154120  154124  154126  154130  154136  154138  154144  154148  154150  154154  154160  154166  154168  154174  154178  154180  154186  154190  154196  154204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元素含量:Al>O
B.水通电生成的气体体积(相同条件下):V(H2)>V(O2
C.CO(NH22和(NH42SO4中氮元素质量分数:ω(CO(NH22)=ω((NH42SO4
D.一杯食盐水的密度:ρ上部分>ρ下部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金刚石B.氧气C.氯化钠D.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向试管中加药品B.
取用液体
C.
熄灭酒精灯
D.
倾倒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水作灭火剂B.氧气做燃料C.铜作导线D.氮气用作保护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火药爆炸B.矿石粉碎C.湿衣晾干D.黄瓜切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如图所示,小明同学粗略测定二氧化碳常温下在水中 溶解体积比的实验,他的具体实验步骤是:
①用软质饮料瓶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②向瓶中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记下位置),立即用带 单孔塞的胶塞塞紧,并把弹簧夹夹紧.
③充分振荡瓶子,当瓶子体积不再变化时,打开弹簧夹,观察瓶内水的体积.
④将瓶内的少量“水”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石蕊溶液变红. 但微热后,又变为了紫色.
回答问题:
(1)瓶子振荡后很快变瘪,打开弹簧夹后有水从烧杯流入瓶内,原因是A
A.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的压强变小B.水的密度大于 CO2的密度
(2)由打开弹簧夹又流入水体积约是瓶容积的三分之一的现象,可以得到 CO2常温下 在水中溶解的体积比约是1:1.
(3)第④步石蕊溶液先变红,后又恢复为紫色的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O2+H2O═H2CO3、H2CO3═C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相同质量的 M、N 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质量分数为氢8%的盐酸反应(M、N 在生成物中均为+2 价),生成 H2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属的活泼性 N>MB.两个反应生成 H2的体积相等
C.相对原子质量 N>MD.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一定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如图所示装置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将集气瓶的容积五等分,用彩笔在每个等分点做好标记,烧杯中装入200毫升水
(2)将橡胶塞、导管、橡胶管、弹簧夹连接好
(3)打开弹簧夹,用双手捂住集气瓶,观察烧杯中是否有气泡冒出.
(4)夹好弹簧夹,在燃烧匙中装入足量红磷,并用酒精灯将红磷点燃
(5)将燃烧匙迅速放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导管放入烧杯中
(6)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
回答下列问题:
(1)集气瓶内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2)步骤(3)的具体操作是打开弹簧夹,用双手捂住集气瓶,观察烧杯中是否有气泡冒出.
(3)此实验设计利用了气压与气体总量(气体分子总数)的关系,当容器容积一定时,气压与气体总量成正比.
(4)此实验设计能较准确的测定氧气的含量,与氮气的某些性质有关,能保证测量准确的氮气的性质有氮气难溶于水;氮气不与红磷反应.
(5)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1,若用B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能不能将红磷换成木炭,理由是不能,碳燃烧会产生CO,不能被水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9.A、B、C、D、E、F均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D为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
(1)A与D反应时,产物因D的用量不同而不同.当D用量充足时,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
(2)B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B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生成C,且B和C都能转化成D.
①B→C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②C生成D的微观过程可表示为
(3)将E物质放入如图所示的大烧杯中,小烧杯中溶液变浑浊.则E的化学式可能为CaO,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氧化钙与水反应时放热,使饱和石灰水的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部分氢氧化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科学实践活动课上同学们做过很多有趣的实验,了解了很多科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是用白糖、果汁、小苏打(NaHCO3)、柠檬酸(C6H8O7)自制的汽水.汽水中的气体源于反应 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CO2↑,请将上述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2)图B为烧不坏的手绢实验,用白酒浸泡后的手绢烧不坏的原因是白酒中含有水,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被水分吸收,使棉花达不到着火点
(3)图C所示实验中将右图中的干冰放入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干冰逐渐减少,烧杯壁有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