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56936  156944  156950  156954  156960  156962  156966  156972  156974  156980  156986  156990  156992  156996  157002  157004  157010  157014  157016  157020  157022  157026  157028  157030  157031  157032  157034  157035  157036  157038  157040  157044  157046  157050  157052  157056  157062  157064  157070  157074  157076  157080  157086  157092  157094  157100  157104  157106  157112  157116  157122  157130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3.表中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需要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碳酸钠、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溶液
B氢氧化钠、硝酸铵、碳酸钙加入足量的水
C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区分
D铁粉、木炭粉、氧化铜粉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B.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属于复合肥料
C.做饭时,若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则需要调大灶具的进风口
D.一氧化碳有毒,燃着的煤炉会产生一氧化碳,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人中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空气中化学性质不活泼且含量较多的气体是(  )
A.氧气B.稀有气体C.氮气D.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实验室用石灰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鉴定二氧化碳.氢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
【查阅资料】1.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易溶的碳酸钠,碳酸钠在二氧化碳过量的条件下继续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对比如表
操作NaHCO3溶液Na2CO3溶液
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产生气泡
加入稀CaCl2溶液无明显变化产生白色沉淀(填写现象))
加热溶液至沸腾,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试管内液面上升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反应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
【实验反思】学习小组讨论,认为产生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NaOH与C02发生了反应;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溶于水
(2)为了进一步验证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反应,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生成的新物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
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实验拓展】该小组同学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利用数字化技术测定溶液pH值变化,待完全反应后,观察到溶液中逸出大量气泡,pH出现两段S型变化曲线.
【实验分析】(3)AB段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碱性减弱.BC段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碱性继续减弱.
(4)利用实验验证变化后的产物,实验操作为取最后段的液体加热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利用燃料燃烧能烧制陶瓷和冶炼金属、洛阳牡丹瓷的烧制原料是高岭土[Al2(Si2O5)(OH)4],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工业炼铁中焦炭的作用是产生热量(或提高炉温),产生还原剂一氧化碳,用2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来炼铁,理论上可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1166.7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
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BCD.
A.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B.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
C.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D.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当冷却至室温后,集气瓶内剩余气体的成分是D.
A.五氧化二磷   B.主要成分为氦气和氧气
C.纯净的氦气  D.主要成分为氮气的混合气体
兴趣小组的同学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
【提出问题】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为什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会偏小?
【进行猜想】(1)装置漏气;(2)红磷不足装置内氧气有剩余;(3)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实验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凤九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鳞进行该实验,用测定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为8.85%和3.21%.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产生上述两个结果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实验探究1】东华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于是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3).
通过7天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19.13%.
【交流与反思】用于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是:装置内残留的氧气更少,实验结果更准确.
【实验探究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东华通过查阅资料,利用铁粉、炭粉、氯化钠等物质又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4).8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表:
 实验前的体积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烧杯内蒸馏水 烧杯内剩余蒸馏水 
 131mL 90.0mL 63.6mL
请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0.2%(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结论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铁粉、炭粉、氯化钠和蒸馏水(填物质名称)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拓展延伸】
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铜绿主要成分为Cu2(OH)2CO3).写出生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2Cu+H2O+CO2+O2=Cu2(OH)2CO3.若将图3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请判断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不能;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0.03%,铜不能将装置中的氧气耗尽(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并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连接的是C和D,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d→b→e.
(2)实验开始时,应先通CO再加热(选填“先加热在通CO”或“先通CO再加热”),目的是赶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爆炸.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象为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该反应中CO表现了还原性.
(4)B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
(5)C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2)加油站、仓库等地方要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是因为这些地方存在着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当遇火或温度较高时,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3)实验室用灯帽高灭酒精灯火焰,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以下是课本中的实验,看图回答问题(具体操作省略)

(1)通过图1实验得到的结论是: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写出图2实验中的现象是白磷燃烧发出黄光,冒出大量的白烟,天平仍然平衡;
(3)图3实验的目的是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4)图4实验能验证的燃烧条件是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4.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如图1实验:

①甲实验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乙实验现象是产生气泡
②将反应后甲乙两试管中的溶液部分倒入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由此猜想反应后乙试管中溶液的溶质:
a.NaCl、HCl       b.NaCl
③为了验证猜想a,某同学对乙试管中剩余溶液,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方案1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猜想a成立
方案2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Ⅰ.方案2不合理的理由是NaCl+AgNO3=AgCl↓+NaN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Ⅱ.下列物质代替石蕊试液,也可以达到验证目的,其中不正确的是D(填序号).
A.铁粉    B.碳酸钠粉末    C.氧化铜粉末    D.氢氧化钠
④利用酸的性质测定锌铜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取10g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所加稀硫酸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Ⅰ.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1mol.
Ⅱ.求该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