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2621  162629  162635  162639  162645  162647  162651  162657  162659  162665  162671  162675  162677  162681  162687  162689  162695  162699  162701  162705  162707  162711  162713  162715  162716  162717  162719  162720  162721  162723  162725  162729  162731  162735  162737  162741  162747  162749  162755  162759  162761  162765  162771  162777  162779  162785  162789  162791  162797  162801  162807  162815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我国北方某盐湖生产的纯碱(Na2CO3)产品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其它杂质忽略不计).为测定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取6g试样放在烧杯中并滴入稀盐酸.当盐酸滴加至36.5g时,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为40.3g(假设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A点产生气体的质量为2.2g.
(2)试样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至0.1%)
(3)B点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Cu-Zn).某同学为了测定某黄铜屑样品的组成,取四份样品,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测得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样品第1份第2份第3份第4份
取样品的质量(g)50.050.050.050.0
加稀硫酸的质量(g)40.080.0120.0160.0
产生气体的质量(g)0.40.81.01.0
试计算:
(1)经分析,在第1份样品测得的数据中,稀硫酸(填物质)完全反应了.
(2)列式计算黄铜屑样品中的锌的质量分数.
(3)请在图中画出在50.0g黄铜屑样品中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小强同学在化学氧自救器的说明书中看到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自救器药罐中的生氧剂(超氧化钾KO2)接触能产生氧气后,对自救器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原理产生了兴趣,小强与同学们展开了以下实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KO2)反应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什么物质?
【老师提示】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两种,一种是氧气,另一种是化合物.
【作出猜想】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到底是哪种物质?小强作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①是一种碳酸盐      ②是一种碱;     ③是一种酸.
通过对反应物的有关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小东认为小强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是(填序号)②、③,理由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的组成中无氢元素故无酸碱生成.
【进行实验】同学们通过以下实验探究,验证小强同学的另一种猜想.
实 验 步 骤观察到的现象实 验 结 论
取少量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后的固体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盐酸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有气泡产生、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③(填序号)是正确的,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是碳酸钾
(填名称).
【交流与讨论】
(1)根据上面的探究,写出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O2+2CO2=2K2CO3+3O2
(2)查阅资料知,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分也能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氧气.你认为鉴定氧自救器药罐中的生氧剂超氧化钾是否需要更换的简便的化学方法是取待鉴定的生氧剂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水,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即可判断生氧剂是否需要更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来自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A.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B.冬天利用电热器取暖
C.利用蜡烛照明D.在手电筒中使用了干电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2004年5月,某市曾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毒且具有咸味,某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得知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有关资料如下:
项目亚硝酸钠食盐
水溶性易溶易溶
熔点271℃时变成液态801℃变成液态
沸点加热到300℃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1413℃
与稀盐酸作用放出红棕色的气体二氧化氮无反应
(1)亚硝酸钠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在加热到300℃时,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2)为了区别亚硝酸钠与氯化钠,某同学说可以采取用嘴品尝的方法,你认为他的方法正确吗?不正确,理由是亚硝酸钠是有毒的物质
(3)在实验室中,鉴别亚硝酸钠与食盐可能采取的一种方法是加热观察熔化的先后顺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世人瞩目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1)在“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和试验过程中,下列课题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ABD;
A.研制运载火箭所需要的燃料   B.合成制造卫星的材料
C.确定卫星的运行轨道         D.研制运载火箭外层的耐高温涂料
E.选择卫星发射升空的最佳时间
(2)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级采用的燃料是液氢.液氢可以是将氢气在降温到零下253℃液化得到的,液氢体积小便于贮存和运输.请从宏观和微观(分子的观点)两个角度描述氢气液化的过程.
宏观:降低温度氢气发生物理变化由气态变为液态
微观:降低温度氢气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分子间隔变小
(3)在火箭点火时,火箭推进器中的氢气与同时注入的液氧(液态的氧气)反应生成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提供火箭运行所需的能量.试写出这一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点燃\;}}{\;}$2H2O,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请从宏观和微观(分子的观点)两个角度描述氢气与氧气反应的过程.
宏观: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了水
微观: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生成一个水分子,许多水分子聚集成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利用电解水实验可探究水的组成.请根据电解水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并汇集到试管上端.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则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2)在水通电过程中,改变的微粒是水分子,不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3)水通电后发生的变化可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属于分解反应(填反应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有(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善于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能够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你认为下列变化事实和相应解释不一致的是(  )
事     实解    释
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小于10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B洗涤剂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渍油渍能溶于洗涤剂中产生乳化现象
C一杯蔗糖水,上部与下部一样甜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原子本身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嫦娥一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里程碑.金属过氧化物等可作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的氧气再生剂,如:过氧化钠(Na2O2)在常温下能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为了确定CO2跟Na2O2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最后还要采用的验证实验操作是:在D导管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
(2)在以上实验中,澄清石灰水没有变化(填“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已经被过氧化钠完全吸收.
(3)若每人每天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千克,若用过氧化钠将这些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则理论上可产生氧气多少千克?(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