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285  16293  16299  16303  16309  16311  16315  16321  16323  16329  16335  16339  16341  16345  16351  16353  16359  16363  16365  16369  16371  16375  16377  16379  16380  16381  16383  16384  16385  16387  16389  16393  16395  16399  16401  16405  16411  16413  16419  16423  16425  16429  16435  16441  16443  16449  16453  16455  16461  16465  16471  16479  211419 

科目: 来源:同步题 题型:实验题

璐瑶在学习中知道某些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这样的水通常称为“硬水”,长期饮用会引起“大骨节”病。一次璐瑶参加“夏令团”,来到一个山区,这里的人好多都患有“大骨节”病,璐瑶怀疑这里的井水是硬水。你能帮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检验井水是否是硬水吗?写出实验方法、现象、结论。如果是硬水,为了减少“大骨节”病的发生,你能给当地人提供什么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模拟题 题型:实验题

碱石灰是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
[提出问题]实验室中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进行猜想](1)久置碱石灰样品中可能含有CaO、NaOH、Ca(OH)2、Na2CO3、CaCO3等成分。上述五种物质中,属于碱的是____。样品中可能含有Ca(OH)2、Na2CO3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过程]
试回答下列问题:
(2)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
(3)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样品加水后容器壁发热,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CaO
B.样品加足量水后仍有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C.溶液A加入CaCl2溶液后产生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
D.溶液C加入酚酞变红,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NaOH
(4)向溶液A中加入CaCl2溶液后,判断加入CaCl2溶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溶液C中所含阴离子的符号____。
[实验结论]该久置碱石灰样品中肯定含有的成分是____(填化学式),其他成分尚不能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模拟题 题型:实验题

小波在“化学氧自救器”的说明书中看到“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与自救器药罐中的生氧剂(超氧化钾KO2)接触能产生氧气”,对自救器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原理产生了探究欲望。他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实验探究活动。
活动I:探究CO2与超氧化钾(KO2)反应确实可以生成O2
【查阅资料】超氧化钾(KO2)能与CO2、H2O反应生成O2
未查到超氧化钾(KO2)能否与HCl气体反应的资料。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入的HCl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装置中盛放的液体药品是____。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了得出结论,最后还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
活动Ⅱ:探究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什么物质。
【老师提示】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的产物只有氧气和某化合物。
【作出猜想】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是什么?
小波同学作出了三种猜想:①是一种酸;②是一种碱;③是一种碳酸盐。
通过分析,小英同学认为猜想①和②是错误的,她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验证猜想③是正确的。
【反思评价】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滴加稀盐酸后,若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就不能验证猜想③是正确的,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模拟题 题型:实验题

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NaOH固体的混合物。同学们为确认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1.Ca(OH)2、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2.CaCl2+Na2CO3==2NaCl+CaCO3↓。
3 CaCl:溶液呈中性。
(1)滤渣B中一定含有____,产生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2)滤液C成分的探究。
【猜想】滤液C中的溶质可能为①NaOH;②Na2CO3;③NaOH和Na2CO3;④__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甲、乙、丙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甲同学:取滤液C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则滤液C中的溶质是Na2CO3
乙同学:取滤液C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无色酚酞,液体变成红色,则滤液C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
丙同学:取滤液C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C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无色酚酞变成红色,则滤液C中的溶质是NaOH和Na2CO3
【反思与评价】丁同学认真分析上述三位同学的实验,认为他们的结论均有不足之处,并且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他认为滤液C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可能含有NaOH。
(3)为进一步确认猜想⑧正确,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综合对滤液和滤渣成分的探究,下列对样品成分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①样品中一定含NaOH;②样品中一定含Na2CO3;③样品中含NaOH、CaO中的一种或两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模拟题 题型:实验题

用下面的装置将一定量的CO2和CO的混合气体进行分离和干燥。图中的a、b、c、d均为活塞,可以控制气体的通过和液体的加入,实验前活塞均已关闭。请选择适宜的试剂完成上述实验(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
可供选择的试剂有:①浓硫酸;②稀硫酸;③浓盐酸;④稀盐酸;⑤澄清的石灰水;⑥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分以下两步进行:(所选的试剂均用序号表示)
(1)关闭b、c,打开a、d,则甲中试剂为____,丙中试剂为____。若乙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说明甲装置中反应是充分的。此步实验后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
(2)在甲装置的分液漏斗中加入试剂②或④,关闭活塞____(填写序号,下同),打开活塞____,再经过丙装置后即可收集到另一种气体。此步实验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模拟题 题型:实验题

同学们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溶液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如图),溶液变成了红色,但是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为此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甲:可能是酚酞溶液变质的缘故。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氢氧化钠与酚酞混合后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的缘故。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
【查阅资料】酚酞是一种常用酸碱指示剂,遇碱性溶液变红。
【讨论分析】
(1)甲同学提出猜想后,很快被小组同学否定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思考,大家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
(3)为验证丙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表中内容:
(4)为验证丁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知识拓展】
(5)若将质量分数为10%和2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质量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
A.10% B.15% C.20% D.3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模拟题 题型:实验题

小明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对阅读资料上“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一般可以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句话产生了好奇。为什么用“一般”这个词呢?难道还有例外吗?
【查阅资料】①在实验室中,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与氧气反应,也可以与水反应并放出氢气。
②含有铜元素的碱及盐的水溶液一般显蓝色。
【实验与分析】①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放在滤纸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蒸馏水中(如下图),发现钠立刻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在水面上游动;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②若向硫酸铜水溶液中投入一小块钠,会有蓝色沉淀[Cu(OH)2]产生,但没有红色物质析出。
(1)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①中,你能得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有(任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金属钠放到硫酸铜溶液中有蓝色沉淀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不一定都能够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知识拓展】
(5)查阅资料可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后面的金属Cu,在常温下虽然不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 应,但可以与无色硝酸溶液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反应生成的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可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①打开弹簧夹,用注射器慢慢抽取干燥管内的气体,浓硝酸沿着干燥管慢慢上升,直到硝酸与铜片接触,停止抽拉注射器,关闭弹簧夹,观察到干燥管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实验完毕后,须用足量NaOH溶液将气体吸收,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模拟题 题型:实验题

化学实验室有A、B、C、D、E、F六瓶无色透明溶液,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酚酞、盐酸中的一种。为了区别它们,化学小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步骤略去)。
Ⅰ.将B分别滴入A、C、D、E、F中,A有气泡产生,E显红色,C产生白色沉淀,其余均无明显现象。 Ⅱ.将E分别滴入A、B、C、D、F中,B、C、D均显红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D____,E____,F____。
(2)写出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当E滴入B中显红色后,再将A逐滴滴入混合液中,整个过程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
(4)假设所取六种无色溶液相互反应后所得溶液的pH<7,则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模拟题 题型:实验题

小明同学从资料中得知,金属过氧化物常用作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的氧气再生剂。
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①常温下,过氧化钠(Na2O2)是淡黄色固体,能与二氧化碳反C生成种白色固体和氧气;
②过氧化钠与水、盐酸等物质反应也能生成氧气;
③碳酸氢钠与二氧化碳不反应。
小明同学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氧气。
(1)设计A、B装置的目的是为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气体中的HCl,该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B 装置中应盛放的试剂是____。
(2)为了确定CO2与Na2O2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要进行验证实验的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3)能够证明二氧化碳没有被过氧化钠完全吸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是什么?小明提出猜想:白色同体是氢氧化钠。请你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该白色同体可能是____,请依据你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模拟题 题型:单选题

为研究某镁铝合金的成分,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三组各取30g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加入该种镁铝合金粉末。每组实验加入合金质量和产生气体质量的有关数据如下: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判断
[     ]
A.甲组盐酸不足量
B.乙组盐酸不足量
C.丙组盐酸不足量
D.甲、乙、丙三组盐酸均过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