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4383  164391  164397  164401  164407  164409  164413  164419  164421  164427  164433  164437  164439  164443  164449  164451  164457  164461  164463  164467  164469  164473  164475  164477  164478  164479  164481  164482  164483  164485  164487  164491  164493  164497  164499  164503  164509  164511  164517  164521  164523  164527  164533  164539  164541  164547  164551  164553  164559  164563  164569  164577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糕点包装袋中常见的保鲜剂组成为还原性铁粉、氯化钠、炭粉等.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铁粉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装置】
【步骤及现象】
①连接好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按图装好药品M,经过一段时间(各组实验时间相等)后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M成分实验现象
干燥的铁粉、炭粉和氯化钠的混合物U型管左、右两端液面相平
用氯化钠的溶液浸泡的铁粉、炭粉U型管左端液面明显高于右端
用水浸泡的铁粉和炭粉U型管左、右两端液面基本相平
用氯化钠溶液浸泡的铁粉U型管左端液面略高于右端
(1)实验Ⅰ中U型管左、右两端液面相平,水明锥形瓶内气压等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
(2)实验Ⅱ说明锥形瓶内的气体分子数减少了(填“增多了”、“减少了”或“未改变”),可能的原因是铁粉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其他条件不变,放置一段时间后,实验Ⅱ中U型管两端的液面能否恢复至原来的相平状态?否(填“能”或“否”)
(3)一段时间后,取出锥形瓶中物质,发现实验Ⅱ中铁粉表面有红褐色物质,其他实验中M固体变化不明显,经进一步分析,该红色物质是Fe2O3•nH2O.生成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4Fe+3O2+2nH2O=2Fe2O3•nH2O.
(4)由实验可得出还原性铁粉在食品袋中的作用是除去氧气和水.
【交流与反思】
(5)①有同学根据上述实验探究受到启发:他认为可以用生石灰替代上述保鲜剂,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简述理由:不同意,生石灰只能吸收水蒸气,不能除去食品袋中的氧气,食品会被氧化变质.
②你认为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装置气密性良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验证“碱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实验时,发现一个意外现象:将酚酞试液滴入某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
【猜想与假设】他们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作如下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酚酞与O2发生了反应;
乙同学: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
丙同学: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三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①除去溶液中的氧气溶液变红,过一会儿红色消失甲同学猜想不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
②向冷却后的溶液中滴人酚酞,并滴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②隔绝氧气
(2)乙同学设计如图一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溶液的红色褪去,于是认定自己的猜想正确.写出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甲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若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试管中溶液的红色也能褪去.
(3)丙同学使用了色度传感器测溶液的颜色.他在a、b、c三个比色皿中分别加入等量5%、10%、20%
的NaOH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颜色的变化曲线如图[说明:溶液无色 时色度值(透过率)为100%].请你观察图二写出规律性结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大,酚酞试液变红后褪色越快;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小,色度值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为了证明石灰石中含有碳酸盐及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2)用注射器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1、2两处中有一处有明显的现象发生,该实验现象是第2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当观察到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3处石灰水变混浊.证明石灰石中含有碳酸盐.
(4)将燃烧的镁带伸入到盛有二氧化碳的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一种白色粉末和一种黑色粉末.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请利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家用净水器中含有大量活性炭,其作用是吸附.
(2)将如下两种物质(A.食盐  B.花生油)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填字母标号),
再分别加入洗洁精振荡,能出现乳化现象的是B(填字母标号).
(3)在厨房炒菜时,在客厅都能闻到菜香味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4)在农业生产中,施用的硝酸钾(KNO3)属于复合肥料.
(5)当森林发生火灾时,救火的措施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其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6)柠檬酸(C6H8O7)可增加食品的酸味,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1.
(7)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氨气使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快速转化成无害的氮气和水蒸气,水蒸气可吸收尾气中的烟尘,减少PM2.5排放.请写出氨气和N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3+3N2O$\frac{\underline{\;催化剂\;}}{\;}$4N2+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苦卤是海水晒盐的副产品.

(1)用海水制取食盐采用晾晒的方法而非降温,原因是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2)从苦卤中提取溴的过程发生如下反应Cl2+2KBr═2KCl+Br2,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图1是苦卤中各种成分含量图,根据图中数据计算苦卤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其它成分中不含镁元素)5.2%.
(4)图2是以苦卤为原料制取氧化镁的简单工业流程,其中氢氧化镁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frac{\underline{\;高温\;}}{\;}$MgO+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自行车是一种绿色出行工具.

(1)如图所示的自行车车体所用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BD.
(2)炎热的夏季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容易爆胎,爆胎原因的微观解释是温度升高,气体分子间距离加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胎内压强增大.
(3)碳素钢是常用的车架材料,容易生锈,其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4)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其中含碳量高于99%的称为石墨纤维.碳纤维“外柔内刚”,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性.碳纤维车架材料用碳纤维、树脂、玻璃纤维、铝合金复合而成,是目前质量最轻的车架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碳纤维具有可燃性     B.碳纤维车架耐腐蚀
C.碳纤维车架材料遇酸不反应    D.碳纤维的密度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醋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品.
(1)用大米、高粱等酿成醋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醋的有效成分是乙酸(CH3COOH),也叫醋酸,其水溶液中含有H+和CH3COO-.关于醋酸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有酸味         B.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   C.属于有机物      D.乙酸中氢元素含量最高
(3)正在服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时,不宜吃醋,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NaHCO3+CH3COOH═CH3COONa+C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沿海某化工厂利用海水中含有的氯化镁、海边的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制取纯净的氯化镁,生产的大致过程为:原料(海水、贝壳)→氢氧化镁$\stackrel{盐酸}{→}$氯化镁溶液$\stackrel{蒸发}{→}$无水氯化镁,该生产过程中的有关化学反应中,没有涉及的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完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后,对浑浊液过滤,得到无色澄清的滤液.
(1)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硫酸钠
猜想二:硫酸钠与氢氧化钠
猜想三:硫酸钠与硫酸铜
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三不成立,理由是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2)请你选择一种可能的猜想,进行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