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4504  164512  164518  164522  164528  164530  164534  164540  164542  164548  164554  164558  164560  164564  164570  164572  164578  164582  164584  164588  164590  164594  164596  164598  164599  164600  164602  164603  164604  164606  164608  164612  164614  164618  164620  164624  164630  164632  164638  164642  164644  164648  164654  164660  164662  164668  164672  164674  164680  164684  164690  164698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做法不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  )
A.绿色出行B.使用新能源汽车
C.火力发电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以下饮品不属于溶液的是(  )
A.啤酒B.酸奶C.矿泉水D.可口可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某化工厂生产的纯碱产品(含有少量氯化钠),为了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将不同质量的纯碱产品分别放入4个盛有浓度相同、质量均为50g的稀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
称量的产品质量/g烧杯1烧杯2烧杯3烧杯4
加入纯碱产品质量/g3.67.214.416.4
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g52.5556062
(1)烧杯1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gg.
(2)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同学们运用对比的学习方法探究碱的性质.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观察固体表面向两块固体表面滴加稀盐酸振荡三个塑料瓶
(1)由如图实验一、二可知,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的二氧化碳、水,因此要密封保存.
(2)实验三中可观察到三个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大小为A>B>C,A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对比A瓶与C(选填“B”或“C”)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3)同学们设计如下两种方案鉴别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分别编号为A、B).
方案一方案二分析
两种方案中均观察到A试管内出现白色浑浊,A中试剂为饱和氢氧化钙溶液;
方案二的A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两者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寿光市2017届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信息分析题

工业上制作印制板是利用氯化铁腐蚀Cu的原理: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FeCl3+Cu═2FeCl2+CuCl2.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对环境有污染,为了节约金属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下面为你设计了一个实验处理废液回收Cu和FeCl2的流程图.查阅资料:Fe+2FeCl3═3FeCl2.请你完善该设计图:

试剂1是 ________ 试剂2是______ 操作1是________ 操作2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长颈漏斗,b锥形瓶.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填如图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选用E装置收集氧气,气体收集满的现象是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证明满了.
(3)该小组设计了如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探究物质性质.
①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b(填字母),制取该气体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a.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4)已知:超氧化钾(KO2)能与CO2反应生成O2和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是什么呢?
小波同学做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①是一种酸;②是一种碱;③是一种碳酸盐.
通过分析,小英同学认为猜想①和②是错误的,她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因为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而酸和碱中都有氢元素;
【进行实验】验证猜想③是正确的.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适量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猜想③是正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A~J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且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其他生成物均已略去).已知A为紫红色金属单质,其他均为化合物.C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E为一种常见的不挥发性酸,I物质中含钠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Cu、DCuSO4、EH2SO4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F:CaCO3$\frac{\underline{\;高温\;}}{\;}$CaO+CO2↑,J+E:H2SO4+Cu(OH)2═CuSO4+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研究课题】探究X物质的成分.
【查阅资料】(1)X物质可能由Ca(HCO32、Mg(HCO32、Ca(OH)2、Mg(OH)2、CaCO3
B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2)X物质是通过过滤水溶液得到的沉淀.
(3)相关物质的溶解性如下表:
物  质Ca(HCO32Mg(HCO32Ca(OH)2Mg(OH)2CaCO3BaCO3
溶解性可溶可溶微溶不溶不溶不溶
【设计并实施方案】
(1)由查阅资料可知X物质肯定不含可溶性的Ca(HCO32、Mg(HCO32
(2)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X物质,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Na2CO3溶液,没有白色沉淀,说明X物质中无Ca(OH)2(填化学式).
(3)乙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想进一步确定X物质的成分.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关闭活塞b,将50gX物质的粉末放入锥形瓶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②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③称量D瓶内物质明显增加的质量;
④继续鼓入空气,直至D瓶内物质质量不变;
⑤经称量,D瓶内物质增加的质量为20g.
【评价】(1)A瓶中的NaOH溶液起到吸收鼓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若A瓶中无NaOH溶液,D瓶中的质量将增大(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分析X物质的可能组成是(有几种写几种)Mg(OH)2、CaCO3、BaCO3,或Mg(OH)2、CaCO3或CaCO3、Ba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红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1)金属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2O(热)=Mg(OH)2+H2↑;
(2)溶液的红色褪去说明溶液的碱性消失;
(3)据你推测,导致溶液碱性变化的原因是:①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从而使溶液碱性消失;       ②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使溶液碱性消失;
(4)(2分)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一种推测,简要说明操作、现象及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追求化学家的足迹,建立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
(1)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气的化学家之一,他获得氧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
a.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硝酸银等
b.用二氧化锰与浓硫酸加热:2MnO2+2H2SO4(浓)$\frac{\underline{\;\;△\;\;}}{\;}$2MnSO4+2X+O2
①a中反应物均可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的共同点:都含氧元素;
②b中物质X化学式为H2O;
(2)舍勒由于受“燃素说”的影响(即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逸散到空中去了),导致“氧气”从他的鼻尖下溜走.化学家拉瓦锡结合大量实验事实,否定了“燃素说”认为的“物质燃烧后质量应当减轻”的观点,真正发现了氧气.
①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②以铁燃烧的事实,指出上述“燃素说”的谬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
(3)拉瓦锡还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实验,推进了俄国化学家洛蒙诺索夫的发现获得公认并成
为化学的重要定律:即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也称物质不灭定律.它是自然界
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a、b、e(填字母).
a原子种类       b 原子数目      c分子种类
d分子数目       e 元素种类       f物质种类
②.X、Y、Z三种物质各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新物质M 30g;若增加10g X,X与Z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Y、Z的质量比为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