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4960  164968  164974  164978  164984  164986  164990  164996  164998  165004  165010  165014  165016  165020  165026  165028  165034  165038  165040  165044  165046  165050  165052  165054  165055  165056  165058  165059  165060  165062  165064  165068  165070  165074  165076  165080  165086  165088  165094  165098  165100  165104  165110  165116  165118  165124  165128  165130  165136  165140  165146  165154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废铁屑的主要成分是铁,同时还有少量铁锈(Fe2O3),动物饲料硫酸亚铁的生产工艺之一如图所示:

(1)在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除Fe2(SO43+Fe=3FeSO4外还有2个反应,①有单质生成的化学方程式是Fe+H2SO4=FeSO4+H2↑,②没有单质生成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H2SO4=Fe2(SO43+3H2O;其中同时作为反应器维持70℃~80℃所需热量主要提供者的反应是①(填“①”或“②”);反应器所在的厂房要加强通风的原因可能是稀释具有可燃性的氢气,以防爆炸.
(2)滤液M中肯定含有的溶质的化学式是FeSO4、H2SO4
(3)滤液M经过操作B可得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已知硫酸亚铁的溶解度和析出晶体的组成如下表:
温度/℃0103040506064708090
溶解度/g15.620.533.040.448.855.055.350.643.7
析出晶体FeSO4•7H2OFeSO4•4H2OFeSO4•H2O
根据上表,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冷却结晶温度最高不超过64℃.
(4)将无水硫酸亚铁(FeSO4)隔绝空气加强热,生成产物有三氧化二铁和其它两种硫的氧化物,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SO4$\frac{\underline{\;高温\;}}{\;}$Fe2O3+SO2↑+S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大气中PM2.5(指大气中直径不超过2.5×10-6m的颗粒物)的增多会导致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下列措施中不利于PM2.5治理的是(  )
A.发展燃煤发电B.研究新能源汽车
C.禁止焚烧秸秆D.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氨气易溶于水,易与浓硫酸反应,不与碱石灰(干燥剂)反应.氨气还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铜:2NH3+3CuO$\frac{\underline{\;\;△\;\;}}{\;}$ N2+3Cu+3H2O,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下图所示实验来验证氨气的组成(图中夹持、固定装置部分均略去).已知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实验中所用试剂均足量,B、D、E中所装药品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实验前装置 C、D 的质量分别为 mC1、mD1

实验步骤:
Ⅰ.连接装置A、B、C、D、E,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注入足量浓氨水后关闭旋塞.通入氨气一段时间后,接着连接装置F.
Ⅱ.点燃酒精灯加热,待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后,停止加热.
Ⅲ.继续通氨气至玻璃管冷却.
Ⅳ.记录量气管读数为V mL.
V.称量装置 C、D 的质量分别为 mC2、mD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NaOH固体所起的作用,是利用了该物质遇水溶解放热的性质.
(2)若 mC1-mC2=(mD2-mD1)×$\frac{8}{9}$,则可证明氨气的组成中不含氧元素.
(3)步骤Ⅲ通入氨气的目的之一是排出装置内生成物,减小误差.
(4)如果略去装置B,导致的后果是②.
①装置C中会发生新的化学反应
②会得出“氨气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的结论
③使测得的氨气组成中N、H元素质量比偏大
(5)为减小误差,在读取量气管读数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调节水准管,使量气管与水准管液面相平.
(6)步骤Ⅱ中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对实验结果没有(填“有”、“没有”或“不确定有没有”)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A、B、C、D分别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水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1)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O2(填化学式,下同).
(2)物质D是CO2
探究二:
【实验一】探究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
一定温度下,向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绘制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3)图中P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实验二】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取适量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产生气泡.
(4)产生的气体是CO2,根据实验现象,可判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
【实验三】检验实验废液成分.
取收集在废液缸中的上述两个实验产生的废液样品,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废液中除含有氯化钠、硫酸钠,还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其实验流程及部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5)试剂甲是Ba(NO32溶液;
(6)证明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证据是操作Ⅱ中生成白色沉淀后,上层溶液仍呈红色;
(7)现有实验操作还没有完全达到实验目的,必须补充的操作是取滤液滴加硝酸银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
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填“>”、“=”或“<”).
(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CD(填序号,下同)
A.溶剂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质量一定变大
C.溶液浓度可能变大       D.溶液质量可能不变
(4)现有同时含甲、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从该溶液中提取纯净的乙物质,具体的操作是升高温度、结晶、过滤、热水洗涤、干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图1中A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1中B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B图中 x=11,该粒子的符号是Na+
(2)图2是钠与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向某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Cu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A和蓝色滤液B;再向B中加入一定量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C和滤液D.取滤液D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
①滤渣A和C中都一定有Ag,可能有Cu
②取滤渣C加足量稀盐酸后肯定无明显变化
③滤液B和D中溶质成分相同
④滤液B的质量比滤液D的质量小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A.4B.3C.2D.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金属钠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常温下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支持装置已略去).已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煤油不与金属钠反应;煤油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有关实验操作及现象记录如下:
步骤操 作现 象
先打开a,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待大试管A中充满液体后,立即关闭a及分液漏斗活塞A中液体分层,油层在上.钠熔成银白色小球,在液体的界面处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下层溶液呈红色,并逐渐进入B中
打开b,待B中部分溶液进入C中时关闭b,并打开a排气减压C中溶液仍呈红色
打开止水夹cD中溶液进入C中,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无色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
①步骤Ⅰ、Ⅱ中红色溶液呈碱性,步骤Ⅲ中无色溶液呈中性
②步骤Ⅲ中,C装置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有1个或2个
③本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起反应
④装置D中若改用氯化钙溶液也能实现实验探究的目的
⑤装置B中与空气相通的玻璃管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内外气压平衡,使液体顺利地进出
其中错误说法的个数是(  )
A.1B.2C.3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CaCO3→CaO→Ca(OH)2→CaCO3的转化过程中钙元素质量保持不变
B.不能一步反应实现CuO→Cu(OH)2的相互转化
C.实现CO?CO2的相互转化,都只有一种途径
D.实现H2SO4→HCl和Ca(OH)2→NaOH的转化所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化学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巨大差异,原因是其中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C.水结冰体积变大时,水分子由运动到静止且水分子体积变大
D.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含有多种不同的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