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6658  166666  166672  166676  166682  166684  166688  166694  166696  166702  166708  166712  166714  166718  166724  166726  166732  166736  166738  166742  166744  166748  166750  166752  166753  166754  166756  166757  166758  166760  166762  166766  166768  166772  166774  166778  166784  166786  166792  166796  166798  166802  166808  166814  166816  166822  166826  166828  166834  166838  166844  166852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已知48g镁与32g氧气能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0g氧化镁,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5 g镁和5 g氧气生成10 g氧化镁B.6 g镁和4 g氧气生成10 g氧化镁
C.3 g镁和7 g氧气生成10 g氧化镁D.4 g镁和6 g氧气生成10 g氧化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衣服被淋湿后变重了B.白醋在敞口容器中放置,质量减少
C.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D.卫生球放在衣柜里质量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有A、B、C、D四种物质,它们能发生下列反应:A+B=C+D,已知12gA与14g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8gC和一定量的D,若要获得12gD,需要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为(  )
A.12 gB.14 gC.18 gD.15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利用电解水实验可探究水的组成.请根据电解水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并汇集到试管上端.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1:2.
(2)通电后水发生化学变化,反应文字表达式为水$\stackrel{通电}{→}$氢气+氧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填反应类型).氢气+氧气$\stackrel{点燃}{→}$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填反应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如图所示.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注: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性物质变红;遇酸性、中性物质不变色,氨水呈碱性):

(1)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看到的现象是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由实验1得出结论是氨水呈碱性.
(2)实验2(如图甲所示):烧杯B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氨分子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3(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没有;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已知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在化学反应中,钠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填“阴”或“阳”)离子;
(2)从原子结构方面看: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3)在此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变化规律是:从左到右各原子的质子数依次递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实验室要制取氧气,三种仪器都要用到的一组是(  )
A.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B.集气瓶、试管、带橡皮塞的导管
C.酒精灯、广口瓶、集气瓶D.集气瓶、量筒、长颈漏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将Na2CO3固体21.2g放入烧杯中,此时总质量为201.9g,加入326.9g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待没有气泡逸出后,再次称量,总质量为520g.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C02的溶解忽略不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某学生为测定种子的呼吸作用,设计如下实验,广口瓶中盛有正在萌发的种子及一装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经过一段时间后U形管的a、b两端液面有什么变化?NaOH溶液能吸收CO2气体请结合生物、化学、物理知识解释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