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是引发酸雨的“罪魁祸首”
B. 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
C. 二氧化碳浓度大可使人窒息,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
D.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呈酸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表是一氧化氮在通常状况下的部分性质:(空气的密度为1.293g/L)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 |
密度 | 溶解性 | |
1.249 g/L | 微溶于水 | 一氧化氮+氧气→二氧化氮 |
则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集气法
D.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集气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其中含有70%的N2、20%以上的O2、还有CO2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造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
B. 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会立刻熄灭
C. 可以利用燃烧铁丝的方法,测定“人造空气”中O2的含量
D. “人造空气”若只含有O2会更有益于人的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3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0mL。则取出液体的实际体积为
A. 10mL B. 大于10mL C. 小于10mL D. 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下列做法不会对人体有害的是……………………………( )
A. 为使馒头好看,超市售用柠檬黄、糖精钠、玉米精等多种添加剂炮制的染色馒头
B. 为了增进营养和促进消化,牛奶经工业发酵后得到酸奶
C. 为保持肉制品的鲜美,某食品有限公司使用吃了“瘦肉精”的猪肉做原料制火腿肠
D. 为避免浪费,某市有人将餐馆的潲水油进行净化成“地沟油”再售往学校和酒店再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 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硫 B. 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混有的食盐
C. 用蒸发的方法区别海水和蒸馏水 D. 用看颜色的方法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如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装置,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已有氧气输出
B. 从该用途中,可看出氧气能溶于水
C. 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D. 该装置不可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 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 步骤Ⅲ可杀菌、消毒 D. 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题
用某同学利用废旧的粗铜丝、药水瓶组装成如图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检验及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红
B. 用燃烧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检验产生的气体是不是CO2
C. 该装置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 该装置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