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石家庄新世纪外国语学校2017-2018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 题型:推断题
请根据下图的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则应选用__ 发生装置(从A--D中选)。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3)实验室采用A装置(无棉花)制O2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刚开始时,水槽里导管的位置较合理的是______(E、F中选择)。
(4)实验室里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现发生装置选择D,收集装置选择G。
①与B、C装置相比,选用D作为氢气发生装置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
②G装置若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氢气应从_________端(选填“a”或“b”)通入。
【答案】 水槽 C 2KC1O32KC1+3O2↑ F 能随时控制的反应开始和停止 b
【解析】考题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图中仪器的名称: 水槽;
(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是;C中分液漏斗能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则应选用C发生装置;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是考成了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实验室采用A装置(无棉花)制O2是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刚开始有气泡从导管口冒出,放出的气体有装置中的空气,此时不能开始收集,所以导管位置合理的是F;
(4)实验室里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现发生装置选择D,收集装置选择G。
①与B、C装置相比,选用F作为氢气发生装置的主要优点是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原理是: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
②由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从b端通入。
【题型】实验题
【结束】
33
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1)在验证CO2性质时,若把Y形导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12中A),a管位于上方,b管位于下方,两条紫色石蕊试纸均湿润,可观察到现象是____,在该实验中验证的CO2化学性质是(用化学方程表示)_____。
(2)图中B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
(3)图的C实验中为了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这一结论,要选择的对比实验是______。(选填序号①、②、③)
(4)某同学用设计了如下图中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瓶1、瓶2充入氧气,瓶3和烧杯中充有80℃热水)。
A.瓶1中加入少量白磷,瓶2、瓶3中分别放入____、_____,可同时证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B.若仅利用瓶3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则相应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答案】 a,b管中的均变红,b管中试纸变色比a管更明显(或b管中试纸比a管中的先变红) CO2+H2O=H2CO3 比较不同种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或验证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是否有关) ②③ 红磷 白磷 向瓶3中加入少量白磷,从b口向瓶3中通入氧气,若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则可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金属锈蚀的条件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解题中注意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a、b管中的均变红,b管中试纸变色比a管更明显(或b管中试纸比a管中的先变红),在该实验中验证的CO2化学性质是:CO2+H2O==H2CO3 ;
(2)图中B的是碘和高锰酸钾分别加入到汽油中,实验的目的是比较不同种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或验证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是否有关);
(3) ③试管中没有水,管口闭塞,管内只有空气,铁钉不易生锈,②试管中铁钉浸在水里,管口未做任何处理,故铁钉同时和氧气、水接触,②试管中铁钉易生锈,②③对比后说明没有水,铁就不易生锈,所以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这一结论,要选择的对比实验是②③;
(4)瓶1中加入少量白磷,瓶2、瓶3中分别加入红磷、白磷,根据瓶1与瓶3,瓶1与瓶2现象的不同可同时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两个条件;
(3)利用瓶3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方案向瓶3中加入少量白磷,从b口向瓶3中通入氧气,若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则可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点睛:控制变量法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物质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要探究的问题的一种探究方法。
【题型】综合题
【结束】
34
下图表示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部分生成物已省略)。已知甲、乙、丙为单质,其它均为化合物,A、C都是无色液体,且所含元素种类完全相同:D是无色有毒气体。
(1)F的化学式可能为(填一个即可)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反应①-⑤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5)反应⑤的现象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石家庄新世纪外国语学校2017-2018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1)在验证CO2性质时,若把Y形导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12中A),a管位于上方,b管位于下方,两条紫色石蕊试纸均湿润,可观察到现象是____,在该实验中验证的CO2化学性质是(用化学方程表示)_____。
(2)图中B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
(3)图的C实验中为了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这一结论,要选择的对比实验是______。(选填序号①、②、③)
(4)某同学用设计了如下图中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瓶1、瓶2充入氧气,瓶3和烧杯中充有80℃热水)。
A.瓶1中加入少量白磷,瓶2、瓶3中分别放入____、_____,可同时证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B.若仅利用瓶3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则相应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答案】 a,b管中的均变红,b管中试纸变色比a管更明显(或b管中试纸比a管中的先变红) CO2+H2O=H2CO3 比较不同种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或验证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是否有关) ②③ 红磷 白磷 向瓶3中加入少量白磷,从b口向瓶3中通入氧气,若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则可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金属锈蚀的条件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解题中注意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a、b管中的均变红,b管中试纸变色比a管更明显(或b管中试纸比a管中的先变红),在该实验中验证的CO2化学性质是:CO2+H2O==H2CO3 ;
(2)图中B的是碘和高锰酸钾分别加入到汽油中,实验的目的是比较不同种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或验证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是否有关);
(3) ③试管中没有水,管口闭塞,管内只有空气,铁钉不易生锈,②试管中铁钉浸在水里,管口未做任何处理,故铁钉同时和氧气、水接触,②试管中铁钉易生锈,②③对比后说明没有水,铁就不易生锈,所以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这一结论,要选择的对比实验是②③;
(4)瓶1中加入少量白磷,瓶2、瓶3中分别加入红磷、白磷,根据瓶1与瓶3,瓶1与瓶2现象的不同可同时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两个条件;
(3)利用瓶3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方案向瓶3中加入少量白磷,从b口向瓶3中通入氧气,若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则可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点睛:控制变量法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物质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要探究的问题的一种探究方法。
【题型】综合题
【结束】
34
下图表示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部分生成物已省略)。已知甲、乙、丙为单质,其它均为化合物,A、C都是无色液体,且所含元素种类完全相同:D是无色有毒气体。
(1)F的化学式可能为(填一个即可)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反应①-⑤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5)反应⑤的现象为___________。
【答案】 HCl或H2SO4 2H2O2H2↑+O2↑ ①②色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黑色固体减少
【解析】本题是推断题,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A与C的组成元素相同的液体,乙为单质,可判断A为过氧化氢、 C为水,乙为氧气;由C分解生成氧气和甲,则甲是氢气;根据丙为黑色粉末且D是无色有毒气体,丙是碳,则D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红色固体E反应生成黑色固体,则红色固体为氧化铁,黑色固体是铁,铁能与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则F为酸溶液,可能为稀硫酸或稀盐酸,代入框图,假设合理。因此:
(1)F是硫酸或盐酸,化学式为HCl或H2SO4;
(2)反应②是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氧气和氢气,化学方程式是2H2O 通电 2H2↑+ O2 ↑ ;
(3)反应④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铁,化学方程式是;
(4)反应①-⑤中①②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5)反应⑤是铁与酸溶液反应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黑色固体减少
。
【题型】推断题
【结束】
35
小明过生日,吹蜡烛时怎么吹也吹不灭,小明同学带着疑问与化学兴趣小组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吹不灭的蜡烛”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普通蜡烛由石蜡和蜡烛芯制成,而吹不灭的蜡烛是在蜡烛芯上包裹一层打火石的粉末,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只有150℃,当蜡烛吹灭后,未冷却的金属继续燃烧,从而使蜡烛复燃。吹不灭的蜡烛芯外的金属可能是镁、铝、铁或铜中的一种,为确定该金属的成分,他们进行了下面的探究。(不考虑打火石中稀土元素对探究金属性质的影响)
【提出问题】“吹不灭蜡烛”打火石中含有哪种金属?
【做出猜想】
猜想一:该金属是Cu 猜想二:该金属是Fe
猜想三:该金属是Mg 猜想四:该金属是Al
【实验探究】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确定该金属的成分.
(1)甲同学切开蜡烛,取出打火石,用砂纸打磨,打火石呈银白色,猜想一不成立,原因是_________。
(2)乙同学取少量打磨后的打火石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经过对现象的分析后,他们认为该金属一定不是铁,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猜想二不成立。
(3)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金属的种类,小明提议用硫酸铜溶液进行试验,请你预测,将打火石加入到硫酸铜溶液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其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任写一个即可)
(4)同学们一致认为小明的方案不合理,经过讨论他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确认了打火石中的金属是镁。
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一块打磨后的“打火石”于试管中,加入少量__________溶液 | “打火石”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 “打火石”中的金属是Mg |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反思】这种蜡烛燃烧时,蜡烛芯里的金属为什么不燃烧?_______________,
这种蜡烛实际也可以熄灭,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石家庄新世纪外国语学校2017-2018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下图表示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部分生成物已省略)。已知甲、乙、丙为单质,其它均为化合物,A、C都是无色液体,且所含元素种类完全相同:D是无色有毒气体。
(1)F的化学式可能为(填一个即可)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反应①-⑤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5)反应⑤的现象为___________。
【答案】 HCl或H2SO4 2H2O2H2↑+O2↑ ①②色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黑色固体减少
【解析】本题是推断题,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A与C的组成元素相同的液体,乙为单质,可判断A为过氧化氢、 C为水,乙为氧气;由C分解生成氧气和甲,则甲是氢气;根据丙为黑色粉末且D是无色有毒气体,丙是碳,则D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红色固体E反应生成黑色固体,则红色固体为氧化铁,黑色固体是铁,铁能与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则F为酸溶液,可能为稀硫酸或稀盐酸,代入框图,假设合理。因此:
(1)F是硫酸或盐酸,化学式为HCl或H2SO4;
(2)反应②是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氧气和氢气,化学方程式是2H2O 通电 2H2↑+ O2 ↑ ;
(3)反应④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铁,化学方程式是;
(4)反应①-⑤中①②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5)反应⑤是铁与酸溶液反应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黑色固体减少
。
【题型】推断题
【结束】
35
小明过生日,吹蜡烛时怎么吹也吹不灭,小明同学带着疑问与化学兴趣小组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吹不灭的蜡烛”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普通蜡烛由石蜡和蜡烛芯制成,而吹不灭的蜡烛是在蜡烛芯上包裹一层打火石的粉末,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只有150℃,当蜡烛吹灭后,未冷却的金属继续燃烧,从而使蜡烛复燃。吹不灭的蜡烛芯外的金属可能是镁、铝、铁或铜中的一种,为确定该金属的成分,他们进行了下面的探究。(不考虑打火石中稀土元素对探究金属性质的影响)
【提出问题】“吹不灭蜡烛”打火石中含有哪种金属?
【做出猜想】
猜想一:该金属是Cu 猜想二:该金属是Fe
猜想三:该金属是Mg 猜想四:该金属是Al
【实验探究】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确定该金属的成分.
(1)甲同学切开蜡烛,取出打火石,用砂纸打磨,打火石呈银白色,猜想一不成立,原因是_________。
(2)乙同学取少量打磨后的打火石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经过对现象的分析后,他们认为该金属一定不是铁,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猜想二不成立。
(3)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金属的种类,小明提议用硫酸铜溶液进行试验,请你预测,将打火石加入到硫酸铜溶液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其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任写一个即可)
(4)同学们一致认为小明的方案不合理,经过讨论他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确认了打火石中的金属是镁。
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一块打磨后的“打火石”于试管中,加入少量__________溶液 | “打火石”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 “打火石”中的金属是Mg |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反思】这种蜡烛燃烧时,蜡烛芯里的金属为什么不燃烧?_______________,
这种蜡烛实际也可以熄灭,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答案】 铜为紫红色 溶液为无色 打火石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溶液颜色变浅(或变为无色) Mg+CuSO4=MgSO4+Cu或2Al+3CuSO4=Al2(SO4)3+3Cu(任写一个即可) 硫酸铝 蜡烛烛芯被石蜡蒸汽包围着,缺少氧气,里面的金属难以然烧 隔绝氧气 或剪除灯芯 或用湿抹布盖灭、用沙土盖灭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本题考查了金属的性质和物质燃烧的条件。
(1)甲同学切开蜡烛,取出打火石,用砂纸打磨,打火石呈银白色,猜想一不成立,原因是铜为紫红色;
(2)铁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浅绿色溶液。乙同学取少量打磨后的打火石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经过对现象的分析后,他们认为该金属一定不是铁,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为无色,猜想二不成立;
(3)铝和镁的活动性都大于铜,都能将硫酸铜中铜置换出来,生成硫酸铝或硫酸镁,所以可预测,将打火石加入到硫酸铜溶液后的现象是打火石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溶液颜色变浅(或变为无色),其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2Al+3CuSO4=Al2(SO4)3+3Cu或Mg+CuSO4=MgSO4+Cu;
(4)镁的活动性大于铝,镁能将铝盐溶液中的铝置换出来。取一块打磨后的“打火石”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铝溶液,该反应是镁与硫酸铝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铝,化学方程式是: ;蜡烛芯里的金属不燃烧原因是蜡烛烛芯被石蜡蒸汽包围着,缺少氧气里面的金属难以然烧;熄灭蜡烛可采用的方法是隔绝氧气 或剪除灯芯 或用湿抹布盖灭、用沙土盖灭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题型】科学探究题
【结束】
36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回收一块质量为40 g的铜锌合金中的铜,将该合金放人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时,恰好用去稀硫酸100 g,烧杯内剩余固体27 g。请完成下列计算:
(1)40 g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是________g 。
(2)计算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重庆育才初中2018级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人时刻离不开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重庆育才初中2018级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量取10mL水 B. 取少量液体药品
C. 保存氧气 D.处理废弃固体药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重庆育才初中2018级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最新公布中文名称的元素中,奥元素的相关信息的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符号为uUO B. 原子的质子数为176
C. 原子序数为118 D. 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重庆育才初中2018级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B. 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性
C. 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D.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作电光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重庆育才初中2018级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张磊同学编写的以“找不同”为主题的手抄报中有如下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现象不同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
B.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 不同温度下同一物体体积不同是因为分子大小不同
D. 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