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1646  171654  171660  171664  171670  171672  171676  171682  171684  171690  171696  171700  171702  171706  171712  171714  171720  171724  171726  171730  171732  171736  171738  171740  171741  171742  171744  171745  171746  171748  171750  171754  171756  171760  171762  171766  171772  171774  171780  171784  171786  171790  171796  171802  171804  171810  171814  171816  171822  171826  171832  171840  211419 

科目: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初中部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天然碱样品,其中可能含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他们是一对“好兄弟”,小明对他们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1)20 ℃时,碳酸钠溶解度是21.5克,碳酸氢钠溶解度是9.6克。

(2)2NaHCO3+ Ca(OH)2= Na2CO3 +CaCO3↓+H2O

(3)Ca(HCO3)2 +Na2CO3= CaCO3↓+2NaHCO3

(4)CaCl2 稀溶液与 NaHCO3稀溶液混合无沉淀、与Na2CO3稀溶液混合有沉淀

Ⅰ.了解他们的性质

(1)有道菜叫猪肚炒大蒜,猪肚美味又营养,但最大的烦恼就是难以清洗,人们常加入碳酸钠来去除油腻和异味,这是利用其溶液显________(填“酸”或“碱”)性。

(2)20 ℃时,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看到白色浑浊,小明经过推理可能发生化合反应,则生成物是______________,钠盐均溶于水,为什么浑浊呢?查阅资料:白色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做了对比实验。实验中小试管内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变成蓝色,a烧杯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b烧杯中石灰水了现白色浑浊。

试回答:① 结论:_______(填“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出水和CO2等物质 ;

②写出b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Ⅱ.探究样品的成分

【提出问题】天然碱样品含有什么成分?

【假设猜想】

假设一:天然碱成分为碳酸氢钠;

假设二:天然碱成分为碳酸钠;

假设三:天然碱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案】

下列操作可选药品:NaOH溶液、 稀盐酸、 Ca(OH)2溶液、 C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操作一:取天然碱样品少量溶于足量水后,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如果操作一有沉淀,则进行操作二)

无沉淀出现

假设一成立

操作二:待操作一中反应充分后过滤,并在滤液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______,观察。

__________

假设二成立

现象略

假设三成立

【结论】假设一成立

Ⅲ.记录变化的过程

(1)若该样品为碳酸氢钠,加入到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烧杯质量为116.9克),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和混合物的总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求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2)小明同学在数据分析时发现,若依据上述操作及图表测得的碳酸氢钠质量比真实值大,则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性 NaHCO3 20 ℃时,碳酸氢钠溶解度较小 碳酸氢钠 Ca(OH)2+CO2=CaCO3↓+H2O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 CaCl2溶液 Ca(OH)2溶液 无沉淀出现 25% 会发出氯化氢或带出水蒸气 【解析】Ⅰ.(1)碱性物质可以与油脂反应,可用于去除油腻和异味,所以溶液显碱性。 (2)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会发生Na2CO3+H2O+CO2 =2NaH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天津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成就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湿法炼铜 B. 玉石雕琢成玉器 C. 用粮食酿酒 D. 烧制陶瓷

B 【解析】A、湿法炼铜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B、玉石雕琢成玉器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C、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D、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天津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种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氧气用于气焊 B. 稀有气体制作多用途电光源

C. 氢氧化钠作干燥剂 D. 干冰用于降雨

A 【解析】A、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了氧气的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正确;B、稀有气体用于多种电光源,是利用了通电时能够发出五颜六色的光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错误;C、氢氧化钠固体可作为干燥剂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错误;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天津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 天然气、清新的空气 B. 蒸馏水、生铁

C. 盐酸、冰水混合物 D. 食用醋、红磷

B 【解析】A、天然气、稀硫酸,均是混合物,错误;B、蒸馏水是纯净物,生铁是混合物,正确;C、盐酸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错误;D、食用醋、红磷,前者混合物,后者纯净物,错误。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天津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化学符号中,表达含义最多的是( )

A. Na B. H C. Cl2 D. 2N

C 【解析】A、Na属于金属单质,可以表示钠元素,表示一个钠原子,还可以表示金属钠这一纯净物,能表示3种意义,错误;B、H宏观表示氢元素,微观表示一个氢原子,能表示2种意义,错误;C、Cl2宏观表示氯气以及氯气由氯元素组成,微观表示1个氯分子及1个氯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能表示4种意义,正确;D、2N只表示微观意义,即2个氮原子,错误。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天津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收集氧气

C. 量取液体 D. 测量 pH

B 【解析】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错误;B、用“万能瓶”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气体应“短进长出”,正确;C、量取液体时应选择一次性量取的最小量程的量筒,错误;D、测量溶液pH时应将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该溶液的pH。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到溶液中,错误。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天津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铁、锌、钙、硒、碘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 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乳化作用”

C. 在铁桶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和石灰水配制杀菌剂的操作欠妥

D. 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常吃鱼、虾、大豆都能补充蛋白质

A 【解析】A、钙是人体内的常量元素,错误;B、洗洁精使油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随水被冲掉,属于乳化作用,正确;C、铁桶中加入硫酸铜溶液,铁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正确;D、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常吃鱼、虾、大豆都能补充蛋白质,正确。故选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天津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检测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可用一种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在K2Cr2O7中Cr元素的化合价是

A. +2 B. +3 C. +6 D. +7

C 【解析】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设K2Cr2O7中Cr元素的化合价是x,则(+1)×2+x×2+(-2)×7=0,解得x=+6,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天津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同学整理归纳得出的一些规律合理的是( )

A. 溶液中的溶质可为固体、液体或气体

B. 酸、碱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C. 不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D. 物质能发生热胀冷缩,是因粒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发生改变

A 【解析】A、溶液中的溶质可为固体、液体或气体,正确;B、酸、碱中不一定含有氧元素,如盐酸中就不含有氧元素,错误;C、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部分盐溶液也不能是酚酞试液变色,如硫酸铵,错误;D、物质能发生热胀冷缩,是因为粒子间隔大小随温度改变而发生改变,错误。故选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天津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中有四种化合物

B.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

C.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 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的质量比为28:32

B 【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示看:该反应中有三种化合物,一种单质;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因为产物中没有单质;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之比是1:3,则物质的质量比为=(12*2+1*4):(32*3)=28:96.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