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中招适应性测试(郑州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气体从__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2)若选用装置A、B和C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则需将装置A中的错误改正为________,装置C中应盛放的液体试剂为_________。
a 长颈漏斗下端伸入液面下 浓硫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1)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气体从a端通入; (2) 长颈漏斗需要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若选用装置A、B和C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则需将装置A中的错误改正为长颈漏斗下端伸入液面下;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装置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中招适应性测试(郑州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2.2g有机物X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6.6g二氧化碳和3.6g水(无其他生成物),则该物质中含有__________元素,各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
碳、氢 3:8 【解析】本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有机物X在氧气中完全反应生成燃烧生成6.6g二氧化碳和3.6g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种类不变,则该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6.6g××100%=1.8g,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3.6××100%=0.4g,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和为2.2g,等于化合物的质量,所以该有机物中含有碳、氢元素,一定没有氧元素;...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中招适应性测试(郑州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向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铝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过滤后所得固体(已洗涤、干燥)的质量等于加入锌粉的质量。
(1)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1个)。
(2)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过滤所得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n + 2AgNO3 == Zn(NO3)2 + 2Ag或Zn +Cu(NO3 )2 ==Zn(NO3)2 +Cu Zn(NO3)2、Al(NO3)3 银和铜(或Ag和 Cu) 【解析】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利用活动性强的金属放入活动性弱的金属的混合盐溶液中,活动性强的金属会先把活动性最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然后再置换活动性较弱的金属分析。 (1)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中招适应性测试(郑州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推断题
某粗盐样品中含有杂质氯化镁、氯化钙。康康设计了以下提纯方案:
(1)过滤和操作x中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其在操作x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加入试剂b后,必须过滤,否则滴加稀盐酸后沉淀会溶解,沉淀溶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只写1个)。
(3)滴加稀盐酸时产生气体的情况如图所示,OA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中招适应性测试(郑州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请写出鉴别下列物质的方法。
(1)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花纤维和羊毛纤维_________________。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 取样,点燃,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鉴别。根据物质的特性进行分析。 (1)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鉴别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 (2) 羊毛纤维燃烧能产生烧焦的羽毛气味,棉花纤维燃烧不能产生烧焦的羽毛气味。鉴别棉花...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中招适应性测试(郑州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下图为探究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熄灭的实验。
(1)用燃烧的条件分析1中蜡烛熄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物质的性质分析II中蜡烛熄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剩余的氧气不足以支持燃烧; 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本题考查了燃烧的条件。 (1)蜡烛燃烧时会消耗氧气。 1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剩余的氧气不足以支持燃烧; (2)II中蜡烛熄灭的原因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中招适应性测试(郑州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康康在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碳酸钾溶液呈碱性)
(1)康康认为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
(2)经测定这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已部分变质,请写出确定该固体成分的实验方案。______
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2)取少量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加入足量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等),有沉淀产生,证明有K2CO3;向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证明有KOH。 【解析】本题考查了氢氧化钾变质程度的检验。根据碱和盐的性质进行分析。 (1) KOH与NaOH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所以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 (2)若这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已部分变质,则固...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中招适应性测试(郑州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推断题
下图是铜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关系图。(“→”表示能一步完成的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请写出X转化为Y时的现象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若反应③⑤连续进行,则用试管做实验时,反应⑤对应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答出2条)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蓝色沉淀生成 Fe + CuCl2 == FeCl2 + Cu 先给试管预热,然后用酒精灯外焰固定加热;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 【解析】本题框图型推断题。根据题中铜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关系得出未知的物质。 (1)根据框图,X是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的生成物氯化铜,Y是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生成物氢氧化铜。X转化为Y的反应是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反应的现象是有蓝色沉淀生成...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中招适应性测试(郑州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综合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省是“三农大省,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1)科学保护和使用土地当前,土壤酸化是引起土地生产潜力减退的重要原因,施用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①在种植农作物之前,首先要检测土壤的酸碱度,请写出用pH试纸检测土壤酸碱度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化肥
某化肥可能含有KNO3、NH4Cl、(NH4)2CO3、(NH4)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成份,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已知:AgCl、BaSO4均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实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评价】在步骤②中不能用氯化钡溶液代替硝酸钡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铵态氮肥不能和熟石灰混合使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____________(只写1个)。
(3)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联合收割机等许多农用设备的工作部件主要由钢铁组成。试计算如果冶炼2000t含杂质2%的生铁,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
向土壤中加入蒸馏水,振荡、静置,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 熟石灰显碱性,可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 有氨味产生 (NH4)2CO3 AgNO3溶液 加入BaCl2溶液会有NH4Cl生成,干扰NH4Cl的检验。 2NH4Cl+ Ca(OH)2 = CaCl2 + 2NH3↑+ 2H2O 3500 t 【解析】本题考查了常见化肥的检验和根据化学...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四川省2018届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题型:单选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饮用矿泉水下图是某饮用天然水检测结果今上半年,云南等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水是生命之源,应该爱护水资源下列净化水的方法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A. 通过蒸馏来净化水
B. 通过消毒来净化水
C. 用活性炭来净化水
D. 用明矾来净化水
B 【解析】A、通过蒸馏来净化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B、通过消毒来净化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C、用活性炭来净化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D、用明矾来净化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故选:B。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